理论教育 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与变化

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与变化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川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黑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6.0×108m3,其中约77%消耗于蒸散发,约23%转化为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河源地区冰川覆盖面积约110km2,估计冰储量27.5×108m3,年平均补给河流的冰川融水量约1.0×108m3,仅占河川径流量4.5%,其余95.5%的径流量由降水补给。黑河平原区是一个多排构造盆地,渗入、溢出的水资源转化过程可重复出现多次。图2-2黑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转换示意图图2-2黑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转换示意图

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与变化

(1)河川径流可明显地划分为径流形成、利用和消失区

黑河上游祁连山区降水较多,又有冰川融水补给,下垫面为石质山区且植被良好,是黑河径流的形成区。祁连山出山口以上径流量占全河水量的88.0%。山区径流深自山岭向山脚递减,自东向西递减,山岭径流中心位于大渚麻河上游,径流深约500mm,向出山口逐渐减至5mm。

黑河中游河西走廊和下游阿拉善高平原南部,降水少而蒸发强烈,下垫面是深厚的第四系沉积层,成为良好的地下贮水场所,一般强度的降水均耗散于蒸发,偶尔一次强度较大的降水,也下渗补给了地下水,所以基本上不产流。上游来的河水被大量引用,河川径流沿程减少,属于径流利用区。下游尾闾附近,地下径流和余留的河川径流以土壤潜水层蒸发和流入居延海水面蒸发的形式,为尾闾地区生态所消耗,属于径流消失区。

(2)河川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

黑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6.0×108m3,其中约77%消耗于蒸散发,约23%转化为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河源地区冰川覆盖面积约110km2,估计冰储量27.5×108m3,年平均补给河流的冰川融水量约1.0×108m3,仅占河川径流量4.5%,其余95.5%的径流量由降水补给。

(3)河川径流年际变化不大

黑河干流出山口莺落峡站多年平均径流16.19×108m3(1956年7月至2000年6月)最大年径流21.6×108m3(1983年),最小年径流11.2×108m3(1970年),年径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为1.93,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为0.15,径流年际变化相对不大。莺落峡站年径流过程线见图2-1。

(www.daowen.com)

图2-1 莺落峡站历年年径流变化过程线

(4)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

以干流莺落峡站为代表,枯水期为每年的10月至次年2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17.4%;从3月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融化和河川积雪融化,径流逐渐增加,至5月出现春汛,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14.8%;6—9月期间降雨最多,且冰川融水也多,其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7.8%,其中7—8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41.6%。

(5)地表水、地下水转换频繁

受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决定,径流经过多次渗入、溢出的反复转换过程。由于地质构造分带规律作用,地下水在河流出山之前几乎全部转化为地表水,经河道流出山外;河流进到山前平原后,一部分被引入灌溉供水系统,一部分沿河床下泄,沿河道和供水系统渗漏补给地下水。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以泉水形式溢出地面,变为地表水,成为平原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这种河水-地下水-河水的转化过程,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自上而下水循环运动的基本方式,具有普遍性。黑河平原区是一个多排构造盆地,渗入、溢出的水资源转化过程可重复出现多次(图2-2)。例如,在中游非灌溉引水期的12月至次年3月,由于前期灌溉水回归入河道,正义峡断面的径流量较上游莺落峡断面大2.5~3.0×108m3

图2-2 黑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转换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