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自汉代即进入了农业开发和农牧交错发展时期,汉、唐、西夏年间移民屯田,唐代在张掖南部修建了盈科、大满、小满、大官、加官等5渠,清代开始开发高台、民乐、山丹等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黑河流域(尤其是黑河中游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截至1999年,全流域有中小型水库58座(其中平原水库40座),总库容2.55×108m3;引水工程66处,引水能力268m3/s,其中仅中游的张掖、临泽、高台三县的引水能力就达228m3/s;机电井6149眼,其中配套机井3770眼,年提水量3.02×108m3;总灌溉面积392万亩,其中农田灌溉面积306.5万亩,林草灌溉85.6万亩,万亩以上的24处灌区灌溉面积301.1万亩。水资源开发利用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2001年国务院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目前该规划确定的第一阶段目标已基本实现,进入下游的水量明显增加,河道断流天数减少,有效缓解了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初步得到了合理配置,促进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探索和实践了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途径,初步理顺了流域水权秩序,减少了水事纠纷,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黑河中游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近期治理前有所减小。鼎新灌区地下水位逐渐上升,近期治理10年后地下水位比治理前上升1.37m。与1999年相比,上片区(观测范围内)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了0.73m,中片区(观测范围内)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了0.50m,下片区(观测范围内)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了0.45m,额济纳绿洲(观测范围内)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了0.57m。黑河中游区域地下水快速下降趋势得到遏制,下游区域地下水埋深缓慢上升,局部地区地下水位恢复效果明显。
黑河上游,围栏封育效果显著,各个项目区围栏区域内的产草量都多于区域外的,且以马蹄藏族乡的增量最大,达250g/m2。黑土滩、沙化近期治理项目实施后,项目区草地的盖度增加40%以上,产草量每亩增加60kg以上。天然林封育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封育区域内与区域外相比,天然林覆盖度增加了20%~35%、郁闭度的增幅在0.26~0.47、单株株高增加了4.8~5.6m,冠幅则增大了3.1~3.8m2。(www.daowen.com)
黑河中游,近期治理以来林地面积净增44.24km2,有效遏制了生态林恶化趋势。沙漠化面积由2000年的6686km2减少到2010年的6510km2,减少了176km2,2010年土地盐碱化面积为240.84km2,比2000年减少114.10km2,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情况有所改善。高低覆盖草地面积增加,草地质量有所提高,水质得到改善。
黑河下游,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了明显的恢复,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127.6km2,草地面积增加了12.0km2,水面面积增加了46.3km2。同时,下游土地退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其中戈壁、盐碱地和裸土地面积比近期治理前分别减少了79.2km2、111.9km2和19.8km2。下游典型植被胡杨、红柳对黑河近期治理响应明显,近期治理后的长势明显比治理前茂盛,且离河道越近越明显。草场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林草植被和野生动物种类增多,覆盖度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
东居延海水面面积逐年增加,最大水面面积达到42km2。居延海生态环境的变化引来了天鹅、灰雁、黄鸭,美丽的白天鹅重游故地;鲫鱼、草鱼、鲤鱼等也再次在水中嬉戏;鸟鸣戏水、鸭浮绿波的动人景观;居延海特有的大头鱼已经复活,鱼身长度达到15c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