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书籍设计的演变历程

中国书籍设计的演变历程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书籍设计和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也不断地演变着。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庞大的石头书,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书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进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书籍设计的演变历程

中国的书籍设计和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也不断地演变着。

1.中国古代书籍设计

(1)刻有甲骨文的龟甲或兽骨

甲骨文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在遇到祭祀、征战、田猎、疾病等无法预知的事情时,先人在龟甲或兽骨上锲刻文字,通过占卜寻求来自上天的启示,这就是甲骨文的由来。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先人们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甲骨文字的排列,直行由上到下,横行则从右至左或从左到右,已颇具篇章布局之美(图1-1)。

(2)铸有铭文的青铜

青铜器铭文出现在商代后期,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毛公鼎的铭文(图1-2、图1-3)达五百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在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图1-1 商代甲骨文

图1-2 青铜器毛公鼎

图1-3 毛公鼎铭文拓本

(3)竹简

竹简(图1-4)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沿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为木简。与竹简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图1-5)。

图1-4 《孙子兵法》竹简

图1-5 《录事掾潘琬》文书木牍

图1-6 马王堆帛书

(4)帛书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缣帛的使用跨越了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漫长岁月。缣帛质地轻软,便于携带保存。缣帛有许多简牍无法替代的优点,如书写面积大、易于携带、墨迹清晰等,但因其价格昂贵,往往只用于珍贵经典、神圣文书的书写和图画的绘制。图1-6是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5)石经

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图1-7),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四十六块石碑上,总字数二十多万。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庞大的石头书,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他如隋末唐初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图1-7 熹平石经

(6)拓印件

拓印是纸张发明后出现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装裱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7)卷轴装

纸发明于公元前2世纪,从公元2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籍沿用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图1-8是《赵城金藏》卷轴装,是金代汉文大藏经,为佛学研究、佛经校勘及中国雕版印刷史提供了丰富的珍贵资料。

图1-8 《赵城金藏》卷轴装

(8)旋风装

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图1-9)。后来发现了唐代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装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图1-9 《刊谬补缺切韵》旋风装

(9)经折装

经折装(图1-10)起源于南北朝,其形制是依一定的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前、后粘裱厚纸板,作为护封。经折装克服了卷轴装的卷舒不便的问题。

图1-10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经折装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宋辽金时代的书籍装帧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书籍的出版进入了新时期。由于生产手段的改变,书籍能够快速地大批量生产,更多的人有了读书的机会。书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进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越来越重视,从开本的选用、版心的大小、字体和行格、装帧的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

图1-11 《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蝴蝶装

(10)蝴蝶装

金代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使书籍从卷轴装、经折装向册页装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蝴蝶装(图1-11)是把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以版口一方为准,逐页粘贴,打开书本,版口居中,书页朝左、右边展开。因蝴蝶装的书页是单页,翻阅时易产生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的现象,故阅读不方便是蝴蝶装的缺点。

(11)包背装(www.daowen.com)

元代中期开始,书籍装帧多用包背装。包背装(图1-12)是将书页正折,版心向外,书页左右两边朝向书脊订口处,集数页为叠,排好顺序,以版口处为基准用纸捻穿订固定,天头、地脚、订口处裁齐,形成书背。外粘裱一张比书页略宽略硬的纸作为封面、封底。一般书籍多用厚纸作封皮,宫廷用书则用纸裱以黄绫。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这是书籍装帧形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包背装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

图1-12 《诗传通释》包背装

(12)线装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到了明代,北京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线装(图1-13)是明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书籍装帧形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线装的装帧形式与包背装近似,书页正折,版心外向,封面、封底各一张,与书背戳齐,打眼钉线。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明代线装书的封皮,多数为纸面,选用较厚的纸或几层纸绲贴而成。较为考究的书皮,则在厚纸上绲以布、绫、锦、绢等织物,包书角是在书的订口上下两角裁切边处贴以细绢,以使其美观坚固。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及卷次,以便阅读时查找。线装的订眼是为了穿线,随书的开本大小和设计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订线多用白丝线穿双道,书要压实,线要拉紧。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图1-13 《康熙字典》线装

清代最常用的书籍装帧形式是线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也都有使用。卷轴装在清代多用于字画的装裱,其装裱工艺十分精致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纸,画芯四边裱以素色彩绫,轴外裱以锦缎,轴头用料则分为不同的档次。经折装除用于佛经及字帖外,也用于一般书籍,宫廷印刷的《耕织图》《南巡图》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装帧采用经折装,所不同的是开本约一尺见方,封皮用厚纸板裱以黄绫。包背装在清代也使用较多,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5册,为著名的写本,共抄写七部254205册,全为包背装。线装为清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书的封面使用材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线装书则力求“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纸面和布面两种。封面多贴书签,书本都较薄,一部书装于函套。清代线装书的前面多留有一两张白页,其后才是扉页,内容有书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点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书根字,写有书名、卷次等。

2.中国近代书籍设计

“五四”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产生,随着铅印技术的推广及现代印刷设备与造纸技术的进步,书籍设计艺术渐渐成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鲁迅、陶元庆、司徒乔、孙福熙、丰子恺、钱君匋、张光宇、陈子佛等代表近现代中国最高水准的艺术家先后涉足书籍设计领域,并开始革新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形式,其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著名的书籍设计家。图1-14是1928年出版的《东方杂志》封面图片。

图1-14 1928年的《东方杂志》

1949年以后,中国的出版事业飞速发展,印刷技术、工艺的进步,为书籍设计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开始呈现出多种形式、风格并存的格局。中国书籍设计曾有过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1959年4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会。同年7月31日,在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中国共获得金奖10枚,银奖9枚,铜奖5枚。图1-15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四世同堂》封面图片。70年代后期书籍装帧艺术得以复苏。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装帧艺术的发展,随着现代设计观念、现代科技的积极介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更加趋向个性鲜明,锐意求新的国际设计水准。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起于清末民初,尤其是受到“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推进以及西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在鲁迅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书籍设计艺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1949年以后,新中国出版事业的飞跃发展和印刷技术、工艺的进步,为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中国的书籍艺术呈现出多种形式、风格并存的格局。20世纪70年代后期书籍设计得以复苏。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书籍艺术的发展,随着现代设计观念、现代科技的积极介入,中国书籍设计则逐步趋向锐意求新的国际设计水准。

图1-15 20世纪50年代的书刊《四世同堂》

3.中国当代书籍设计

进入21世纪,随着书籍出版业体制的改革,书籍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人们意识到书籍艺术本身的含义,它传递的是文化,而不单纯是商品。

近年来书籍设计艺术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可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书籍整体设计概念在增强

许多设计师不仅注重封面的外在包装,还在设计中强化了书籍视觉传达语言的叙述,如对图像、文字在书籍版面中的构成设计。

(2)对书卷气息的尊重

设计师在努力适应普通读者的需求,把握现代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数字化工具的优势,但又不被其所束缚,淡化电脑化的痕迹,追求返璞归真的书卷韵味和文化气质。

(3)引进新观念,开拓设计思路

外来优秀文化的引进,开拓了设计师的思路,开阔了眼界。很多作品都展示出设计师们正在突破旧规则的束缚,求新的设计意识。

(4)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

设计师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引起设计界对设计泛西方化的反思,大家在这一反思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在设计中运用中国视觉元素和文字的重要性。

(5)功能体现美感

设计师在求取书籍艺术赏心悦目的同时,更要重视信息内容的阅读表达,符合阅读规律,设计要为广大读者服务。设计不是盲目地一味添加装饰物,无休止地提高制作成本。

(6)关注物化书籍的纸材工艺之美

纸张的自然之美,从其肌理、触感到承载印刷工艺装帧品质所传达的书籍美感会影响周围文化环境,创造阅读氛围并具有感染力。

(7)科技类、辞书类设计意蕴的展现

设计师在平凡或单纯中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意蕴,并注入联想创意,令读者品尝无穷意味,突破了同类书的陈规戒律。从形式到内容,从具象到抽象,从科学性到文学性,都引发读者更深的思考。

(8)插图画家的执着精神

插图是书籍整体的一部分。一大批插图画家仍不忘对插图艺术的追求,他们重视图像的视觉传达功能,正在以执着的创作热情绘制出形式多样的作品。

(9)设计体制多元化推动书籍设计

出版设计队伍明显增添了来自社会生力军,这是一支非出版社美编组成的书籍设计力量,尤其是年轻设计者的队伍正在逐渐成熟。

(10)观念的更新是中国书籍设计艺术进步的原动力

出版人、编辑对书籍价值中体现内容与设计互补的认知提升了,他们对书籍设计有了想法,或者说有了编辑要求。读者也有了品赏书籍艺术的欲望和需求。这样才能促使设计师们启动他们的原创力,并注入专注于构建书籍艺术的一份心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