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1 验证条件
经过改进和完善后的一维非恒定流不平衡输沙水流泥沙数学模型,采用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运用开始至2012年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详细的验证,验证计算基本条件为:泥沙按非均匀沙计算,床沙级配共分16组,即小于0.004mm、0.004~0.008mm、0.008~0.016mm、0.016~0.031mm、0.031~0.062mm、0.062~0.125mm、0.125~0.25mm、0.25~0.50mm,0.5~1mm、1~2mm、2~4mm、4~8mm、8~16mm、16~32mm、32~64mm、大于64mm。前面8组计算悬移质,后面8组计算推移质。床沙组成分层计算,共分5层。
验证计算进出口水沙条件为:干流进口流量和含沙量采用朱沱站实测日平均流量与含沙量,悬沙级配采用月平均级配。支流嘉陵江和乌江,进口水沙分别采用北碚站和武隆站观测资料。区间流量和沙量按前面模型改进完善部分介绍的办法确定。出口由坝前水位控制,采用庙河站观测日平均水位。
计算河段干流长758km,采用了364个断面;支流嘉陵江和乌江段河长分别为64km和68km,采用断面数分别为26个和36个;其他8条支流采用其全部的实测断面,河长共计215km,断面数共128个。模型计算河长总计1105km,断面数总计554个,平均断面间距约2km。计算初始断面,干流、嘉陵江和乌江为2002年实测断面,其他8条支流为2007年观测断面。
5.2.4.2 逐日水沙过程验证与误差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2003—2012年)后,对库区寸滩、清溪场、万县和出库站的水位流量过程、含沙量过程进行了连续模拟,对悬沙级配与冲淤等也进行了验证,见图5.2-2和表5.2-4。由图和表可见,水位和流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总体都符合良好,局部有时出现一定的偏差,分析主要是由于区间流量汇入带来的。模型改进完善前,寸滩站、清溪场站、万县站和庙河站流量年平均误差分别为2.9%、3.0%、3.3%和7.5%,模型改进完善后分别为0.9%、1.3%、1.1%和1.5%。
图5.2-2(一) 三峡水库各水文站水位流量与含沙量过程验证
图5.2-2(二) 三峡水库各水文站水位流量与含沙量过程验证
图5.2-2(三) 三峡水库各水文站水位流量与含沙量过程验证
图5.2-2(四) 三峡水库各水文站水位流量与含沙量过程验证
表5.2-4 三峡水库2003—2012年逐日水流过程验证误差范围分布(www.daowen.com)
含沙量结果总体也都符合良好,图中个别点子出现一定的偏差,多是由于模型以外的客观条件限制带来的。模型改进前水库上段计算含沙量精度已经较高,模型改进后提高不多,如寸滩站年平均含沙量计算精度提高不到4%;水库下段计算含沙量精度提高较多,多在20%~50%之间。模型改进后,各站年平均含沙量计算误差都小于14%。
从2003—2012年逐日水流过程验证误差范围分布来看,各站水位误差在±0.4m区间的置信度为80%左右,各站流量误差在±10%区间的置信度为90%左右。寸滩站汛期含沙量误差在±30%区间的置信度为92%,清溪场站为79%,万县站为71%,庙河站为69%。
5.2.4.3 悬沙级配验证
由于计算时进口悬沙采用的是月平均级配资料,所以级配验证也验证月平均级配。图5.2-3为2010年寸滩、清溪场、万县和出库站计算悬沙级配和实测结果比较,由图可见,寸滩、清溪场和万县站计算级配与实测符合良好,没有明显系统性偏差。出库庙河站,计算悬沙级配总体比实测偏细,其中,汛期各月计算级配偏细较少,非汛期系统性偏细明显。
图5.2-3(一) 2010年三峡水库计算悬沙级配与实测结果比较
图5.2-3(二) 2010年三峡水库计算悬沙级配与实测结果比较
5.2.4.4 冲淤综合验证与误差分析
表5.2-5为2003—2012年三峡水库模型计算冲淤量与实测结果的比较。2003—2012年,分寸滩—清溪场、清溪场—万县、万县—庙河3个河段统计计算淤积量误差分布,共30个数据。由表可见,淤积量误差在±10%区间的置信度为30%,误差在±20%区间的置信度为51%,误差在±30%区间的置信度为77%。各年冲淤量对比表明,清溪场—万县段和万县—庙河段计算冲淤量与实测符合较好;寸滩—清溪场段由于受水库影响相对较小,有的年份冲刷,有的年份淤积,基本处于微冲微淤状态,验证相对误差大些。
表5.2-5 2003—2012年三峡干流库区模型计算冲淤量与实测结果比较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