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成效分析

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成效分析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3.1黑河流域治理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历史上,黑河水资源一直沿用均水制,没有设立专管机构。

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成效分析

4.2.3.1 黑河流域治理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历史上,黑河水资源一直沿用均水制,没有设立专管机构。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为协调地区间用水矛盾,由酒泉武威两专署邀请驻河西解放军,于1951年1月设立了黑河流域水利管理委员会,1952年交由张掖县管理,后因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历经7次撤并分立。现沿袭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黑河流域的综合管理,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改善的需要,根据国务院中编办1999年1月的批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了黑河流域管理局,负责黑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但是,由于黑河横跨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上、中、下游经济结构、用水习惯等方面差异较大,用水矛盾十分尖锐,利益调整极为复杂,流域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很难解决。因此,必须建立起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管理体制。

(2)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

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根据批准的黑河水量分配方案,由黑河流域管理局会同甘肃、内蒙古两省(区)对各取水口引水量进行核定,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定取水许可管理权限,实行流域取水许可分级管理制度;以国务院审批的《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兼顾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用水要求,按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根据来水情况,由黑河管理局逐年编制黑河干流水量实时调度方案,加强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和水事协调;甘肃和内蒙古两省(区)负责具体落实黑河干流水量分配和实时调度方案,强化用水监督管理,协调省(区)内部的水事矛盾,严格用水管理。

(3)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促进节约用水

黑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原是按照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核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供水也由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水价已初步纳入市场价格管理体系,原有的水费征收和管理办法与现在的经济体制越来越不相适应,与黑河水资源短缺、下游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很不适应。按照建立新的水价形成机制的要求,考虑资源水价和环境水价,充分发挥价格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根据国家《水利产业政策》的规定,按照满足运行成本和费用的原则重新核定流域供水中农业用水价格;按照满足运行成本、费用和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重新核定流域供水中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价格。水价改革三年内逐步到位,以后根据供水成本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争取尽快达到成本水平。对新建水利供水工程,要按照满足运行成本和费用补偿、缴纳税金、归还贷款和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核定其价格,合理利润按成本水价的5%~10%计收取。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水价管理体系。流域管理部门以制定统一的水价管理目录、水价管理原则和水成本核算体系、方法、制度等方面为侧重点,实行“统一领导”;水成本的核算和水价审批管理应以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物价、水利部门为主,实行“分级管理”。加强用水的计划管理,流域各灌区应对各类量水、测水设施实行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供水的计量设施和计量手段,强化水费计收工作。

4.2.3.2 黑河流域治理工程措施

(1)控制性骨干工程

黑河流域中游灌区大量修建平原水库,增加了水的无效蒸发,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因此要加快控制性骨干工程建设步伐,逐步替代平原水库,增加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根据实施水量统一管理调度、生态建设和灌溉供水的迫切需要,规划建设了正义峡水库、内蒙古输水干渠和上游山区黄藏寺水库。正义峡水库和内蒙古输水干渠是保证下游生态用水量的重要措施,但考虑到水库移民数量和蒸发渗漏损失较大,需合理确定水库开发目标和工程规模,同时要继续深入研究修建内蒙古输水干渠对原河道生态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妥善措施,减少不利影响。黄藏寺水库具有的功能包括:有效调节水资源,适时向中下游供水;替代中游平原水库,减少蒸发渗漏损失;改善中游地区引水条件,促进灌区节水改造等。(www.daowen.com)

(2)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

黑河流域的生态问题以水资源为核心要素,受水资源总量的限制,生态建设应遵循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主要加强上游源头区的林业工程建设和草地综合治理;中游地区在积极加强用水管理,大力发展节水技术改造、退耕、限牧的同时,进一步营造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搞好水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建立高效、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绿洲;下游地区主要是加强额济纳绿洲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林草灌溉面积,改善传统牧业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植被,遏制流域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逐步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

黑河流域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造纸、化工业、石油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等行业,主要污染河段为中游的张掖地区,虽然排污量不大,但污染物含量高,达标排放率低。应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严格污水排放标准,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防治水污染。黑河水资源极度紧缺,要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企业发展,对“十五小”重污染型企业和污水不能达标的企业实行关停,逐步实行清洁生产。

(3)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为了满足黑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的需要,规划用较短时间建立一套“实用、可靠、先进、高效”的黑河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调度管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和张掖、酒泉、阿拉善、额济纳等地区调度管理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构成。调度管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由信息监测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及综合数据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组成。信息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水文、水质和重要引退水口门的信息采集系统,其中水文信息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量动态监测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信息数据接收、传输;综合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信息的处理、存储、更新、查询和管理等。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调度管理中心和地方分中心控制系统建设;完成有关水量(水质)监测信息的采集系统建设;完成有关信息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完成综合数据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包括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实时调度运作、决策支持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子系统。

4.2.3.3 黑河流域治理的主要成效

黑河流域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黑河中、下游用水矛盾也日益突出。20世纪60年代起,黑河中游大量垦荒,农业用水大量增加,挤占了生态用水,造成了下游荒漠植被的衰亡和沙漠化迅速发展,使下游额济纳地区成为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地。为科学、合理配置黑河水资源,1992年12月,国家计委以计国地〔1992〕第2533号文件,批复了黑河干流(含梨园河)水资源分配方案,即黑河“九二分水方案”;1997年12月,国务院审批通过了《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即黑河“九七分水方案”;按照国家要求,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安排和部署下,2000年7月启动了黑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工作,以莺落峡和正义峡为控制断面,确定了中游和下游地区的总量控制指标,即当黑河上游莺落峡来水15.8亿m3时,正义峡断面下泄9.5亿m3;2001年8月,国务院决定对黑河流域进行近期治理,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退耕还林还草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措施,实现正义峡断面向下游增泄2.55亿m3水量,确保实现黑河分水目标,以遏制下游生态环境系统恶化的趋势;2002年,水利部在中游地区开展了“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项目,使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有限的水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张掖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来,经历了理论探索、选点实践、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面推进、巩固提高的过程,初步形成了以水权改革配置、结构调整节约、总量控制调节、社会参与推动的局面,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得以有效缓解,黑河调水任务得以连续完成,全民节水意识得以明显增强,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双向促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2006年试点建设通过水利部验收,并被水利部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通过实施黑河水量统一管理调度及流域近期治理、中游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调整了经济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进入下游的水量明显增加,正义峡断面平均年增泄水量1.38亿m3,进入下游额济纳绿洲水量明显增加,促进了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力支撑了黑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