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内陆地区水循环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内陆地区水循环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局部地区的水分循环过程中,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但越往内陆,输送的水汽量越少,这是因为有部分水汽变成径流,最终将流入海洋,对内陆水分循环不起作用。从陆地蒸发的水分,一部分将借助气流向内陆移运,但这部分水汽量往往并不大。在径流减小、蒸发加快后,降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增加从而促使内陆水循环的加强。

内陆地区水循环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海洋蒸发的水汽,其中一部分被气流带至大陆上空,遇冷凝结降雨,在海洋边缘地区,部分降雨形成径流返回海洋;部分水汽则蒸发上升,随同海洋输送来的水汽被气流带往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上空,遇冷凝结降雨,其中一部分形成径流,一部分蒸发上升,继续向内陆推进循环。这样愈向内陆水汽愈少,直至远离海洋的内陆,由于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少而不能形成雨雪。这种循环过程称为内陆水文循环,又称大陆上局部地区的水文循环。

这种局部地区的水分循环对降水的形成和分布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河川径流等水文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局部地区的水分循环过程中,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但越往内陆,输送的水汽量越少,这是因为有部分水汽变成径流,最终将流入海洋,对内陆水分循环不起作用。也就是说,从海洋吹向大陆的水汽因沿途损耗而越来越少。所以,远离海洋的内陆腹地往往比较干旱,降水量较少,径流量也较小。从陆地蒸发的水分,一部分将借助气流向内陆移运,但这部分水汽量往往并不大。气候潮湿水量丰富的地区,蒸发量较大,水分循环也比较旺盛和活跃。与不活跃地区相比,降水量将增大。活跃的水分循环不仅对本地区的内部降水,而且对相邻地区的水汽输送都是很有利的,使水分有可能较多深入内陆腹地,形成该处较大河流。

影响水文循环的因素很多,但都是通过对影响降水、蒸发、径流和水汽输送而起作用的。归纳起来有三类:

(1)气象因素:如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www.daowen.com)

(2)下垫面因素:即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

(3)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包括水利措施、农林措施和环境工程措施等。

在这三类因素中,气象因素是主要的,因为蒸发、水汽输送和降水这三个环节,基本上决定了地球表面上辐射平衡和大气环流状况。而径流的具体情势虽与下垫面条件有关,但其基本规律还是决定于气象因素。下垫面因素主要是通过蒸发和径流来影响水分循环。有利于蒸发的地区,往往水分循环很活跃,而有利于径流地区,则恰好相反,对水分循环是不利的。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改变了下垫面的情况,通过对蒸发、径流的影响而间接影响水分循环。水利措施可分为两类:一个是调节径流的水利工程如水库、渠道、河网等;另一个是坡面治理措施如水平沟、鱼鳞坑、土地平整等。农林措施如坡地改梯田、旱地改水田、深耕、密植、封山育林等。修水库以拦蓄洪水,使水面面积增加,水库淹没区原来的陆面蒸发变为水面蒸发,同时又将地下水位抬高,在其影响范围内的陆面蒸发也随之增加。此外,坡面治理措施和农林措施,也都有利于下渗,有利于径流。在径流减小、蒸发加快后,降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增加从而促使内陆水循环的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