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窑河软土堤段抗滑稳定性分析

窑河软土堤段抗滑稳定性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窑河封闭堤软土堤段主要位于窑河闸及以东的18+500~19+250段。该堤段及窑河闸于1965年冬修筑,1966年筑堤时曾发生滑坡,1967年进行加固处理,效果良好。基岩的出露,亦分别从高程0.89~3.89m,向两侧抬高至13~14.5m高程。(二)工程地质评价堤防工程选址时,应尽可能避开软土深厚的地段,否则应核算其抗滑稳定性,适当放缓边坡,扩大设计断面,增加堤脚盖重,控制施工速率,采取工程措施,排水挤淤,提高其承载性能。图3-11窑河封闭堤地质剖面图

窑河封闭堤软土堤段主要位于窑河闸及以东的18+500~19+250段(里程按田家庵段与窑河封闭堤合并计算)。原为高塘湖、窑河入淮通道,筑堤封闭后,抵御淮河的洪水,保障高塘湖沿湖农田及居民的安全,并且在堤上修建了206国道,是淮南东西向的主干通道。

该堤段及窑河闸于1965年冬修筑,1966年筑堤时曾发生滑坡,1967年进行加固处理,效果良好。1982年为抗震加固进行了复查,至目前未发现新的工程地质问题。

(一)工程地质概况

堤基下软土主要为淤泥质粘土、重粘土及重粉质壤土(flQ4),各处分布不均匀,沿原窑河河道约100m宽,软土深达高程2m,厚12m左右,向西渐变薄,为1.5~3m,至18+500处尖灭,向东随着基岩面的抬高很快于19+250尖灭。

以19+050断面为例,介绍工程及工程地质情况(图3-11)。

堤顶高程26.85m,宽8m,上下游边坡原为1∶3,每5m左右设一级平台,宽2m,堤身高12.5m,自1966年9月份施工至设计堤顶高程时,在窑河闸东发生80余m长,向高塘湖(SE)方向,水平错距3m的滑坡,后壁裂缝向下延伸8m,舌部淤泥质粘土挤出。后经加固处理,控制了填土速率,加大原窑河段堤身断面,增加两坡脚压重;堤顶宽8m,分别在上下游23m、20m、16m高程处设平台,分别宽2m、10m,10m边坡分别为1∶2,1∶3.5,1∶12.5。加固处理后,工程状况良好。1982年经检测未发现新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修建206国道的需要,以挡土墙的形式将堤顶宽度改为14m,经多年运行,本堤段仍然稳定,未明显发现软土沉陷问题。

堤身土为黄—棕黄色粉质粘土混杂粉土(rQ4),上部以粉质粘土为主要夹碎石,砖块等,下部粉土含量较多,填土均匀性、密实度不良;干重度13.5~16.4kN/m3,孔隙比0.67~1.03,呈流—硬塑状态。(www.daowen.com)

堤基土为单一粘土(Ⅰ1)类,自高程14~2m,基本为青灰、灰黑色淤泥质粘土或重粘土(flQ4),流塑状,高压缩性,灵敏度2~6,十字板抗剪强度Cu为20kPa,含腐殖物及贝壳,上游侧钻孔深处发现,淤泥质土中多处有块石等杂物。

在高程2m以下,见有紫红色二叠系上二叠统石千峰组砂页岩(P2sh),强风化。

窑河原河道以西的堤段,在淤泥质软土层下,见有黄—棕黄色粉质粘土—粘土夹壤土(alQ3),可塑—硬塑状,堤段末端(19+250~310)见有坡残积土层。基岩的出露,亦分别从高程0.89~3.89m(窑河河道),向两侧抬高至13~14.5m高程。

(二)工程地质评价

堤防工程选址时,应尽可能避开软土深厚的地段,否则应核算其抗滑稳定性,适当放缓边坡,扩大设计断面,增加堤脚盖重,控制施工速率,采取工程措施,排水挤淤,提高其承载性能。并加强施工期沉降变形观测,保证其处于稳定状态后,再投入运行。

图3-11 窑河封闭堤(19+050)地质剖面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