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大堤黑牛咀险段:安全威胁显著的江堤段落

北大堤黑牛咀险段:安全威胁显著的江堤段落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牛咀险段位淮北大堤涡下段7+000~7+550m。据测定黄灰色砂土最大孔隙比1.51~1.34;最小孔隙比0.77~0.68。本层在黑牛咀段上部缺失粘性土隔水层。图3-10黑牛咀险段地质横剖面图本险段堤基土承受的渗透压力来自三方面:①节制闸上游引堤外高程为17.0~23m的河水位。蚌埠闸上游持续保持的水位多大于17.0m高程,汛期可达23.0m左右,其渗透压力亦作用于险段浅层砂土中。

黑牛咀险段位淮北大堤涡下段7+000~7+550m。在怀远县张庄附近,系蚌埠闸施工导流封闭段,在节制闸上引堤的外侧,堤顶高程25.6m,顶宽10m,一般堤高7~9m,最大堤高约17m(导流渠底高程9m左右)。内外滩地高程一般17.5~18.5m,距堤右坡脚外20m左右,即为高程9.5~14m的洼地、渊塘。7+150~7+350堤左坡脚外亦接一深塘,塘底高程10.5m左右,7+000节制闸引堤外为原施工导流明渠,渠底高程9~9.5m,见图3-9。

图3-9 黑牛咀险段位置示意图

(一)工程地质概况

险段地层自上而下叙述如下:

黄灰色,松散—稍密的极细砂—轻粉质壤土(al+lQ4),不均匀系数6.8~1.8,渗透系数(1.2~1.8)×10-4cm/s,弱—中等透水,在高程11~12m以上分布。

灰色,松散—稍密的极细砂、砂壤土夹粘性土透镜体,不均匀系数2.0~3.5,渗透系数6.3×10-4cm/s,弱—中等透水,在高程(3~11)~12m之间分布。典型地质剖面见图3-10。

据测定黄灰色砂土最大孔隙比1.51~1.34;最小孔隙比0.77~0.68。灰色砂土最大孔隙比1.32,最小孔隙比0.75。

灰白—灰黄,稍密—中密的中细砂夹粉土(alQ3),底部为中粗砂夹砾石,在高程3~-30m之间分布,渗透系数为i×10-2cm/s,中—强透水。本层延伸很远,系淮河古河道的砂层。综合附近有关资料,地下水承压水头为17.5~15.5m,流向东南。本层在黑牛咀段上部缺失粘性土隔水层。中细砂中的深层承压水与浅层砂、粉质土的孔隙潜水,有直接水力联系。

在高程-30m以下为花岗片麻岩(Anzc)。

险段堤身土为砂壤土、轻粉质壤土混杂粘性土(rQ4),灰黄色,松散—稍密(N63.5为4~13击/30cm),天然重度18~19kN/m3,干重度15.4~16.6kN/m3,孔隙比0.63~0.77,不均匀系数6.5~10。(www.daowen.com)

图3-10 黑牛咀险段地质横剖面图

本险段堤基土承受的渗透压力来自三方面:①节制闸上游引堤外高程为17.0~23m的河水位。②汛期险段堤右节制闸下回流的河水位,可达高程20~22.8m左右。③深层古河道砂层17.5~15.5m的承压水头。

险段堤右坡脚下高程14.5m以下的洼地,常年冒水,多处成片冒水涌沙(冒水口呈砂环状)局部地面凹陷,发生管涌现象。

针对本段险情,曾于20世纪80年代中,在黑中咀段堤右坡脚下,作吹填压重,顶高程约至18~19m,宽约50m。日前实施蚌埠闸扩建工程后,将取消蚌埠闸引堤或作为导流堤,黑牛咀堤右变为闸上淹没区,洼地冒水冒沙问题可能缓解,但有可能从7+150~7+350堤左坡脚下深塘涌沙冒水,险情仍将可能存在。

(二)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勘测资料,险段两端三层砂性土及砂之间,均有厚度不等的粘性土,但此段却缺失,致使上部砂土与古河道砂层连通,深层孔隙承压水头长期作用在堤基浅层砂土中。蚌埠闸上游持续保持的水位多大于17.0m高程,汛期可达23.0m左右,其渗透压力亦作用于险段浅层砂土中。险段堤右的洼地高程9.5~15.0,黄灰色砂土层直接出露,在渗透力的作用下,发生成片冒水、冒沙,局部地面凹陷的险情。

本段的渗流方向不一定垂直堤段,多在闸下水位较低时发生。当淮河汛期,蚌埠闸全孔开闸放水后,闸下回流淹没洼地,水位可达20m以上,渗透变形可能因回流水压力的作用,停止或减弱。

据本险段发生渗透变形的资料,渗透出逸处只有1~1.5m的渗透位势,在此类极细砂—轻粉质壤土中(粘粒含量0~11%,粉粒含量20.5%~76%,砂粒含量13%~47.5%),即有可能发生冒水涌沙的渗透变形。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本段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边缘,经判别埋深15m内砂土有可能发生轻微液化。地震发生时,渗透变形破坏将更剧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