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及其制品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经常处于不同温度条件。煮练、染色、烘干、上浆、染整处理、服装的洗涤和熨烫等,都会使纤维受到不同程度的热的作用。
纤维的热学性质与纤维分子的结构形状的热运动状态有关。纤维的热学性能,在服用卫生的角度主要考虑热传递性能,如纤维的保暖性和隔热防暑的功能;在加工和使用方面,主要考虑纤维的耐热性、热塑性和阻燃性等;也可以利用纤维的热学性能,改善或提高纱线、织物和服装等纤维制品的加工品质和使用性能。
(一)比热容
质量为1g的材料温度变化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该材料的比热容,度量单位是J/(g·℃)。环境温度对材料的比热容有一定影响,不同温度下材料的比热容有一定的差异。表1-7是室温20℃时,测得的干纤维的比热容,此时静止空气的比热容为1.01J/(g·℃)。
表1-7 干纤维(20℃时)的比热容
由于水的比热容为一般纤维的2~3倍,纤维的比热容随吸湿的增加相应增大,因此潮湿的服装由于比热容上升,在接触到热源时,温度升高的速度没有干燥的衣服快。另外,相同温差下,吸湿量大的纤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二)导热
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称为传导散热,简称导热。不同物体传导散热能力的大小与本身结构和性能相关。通常用导热系数λ来描述这种属性。导热系数λ是指厚度为1m的材料上下两表面间温度差为1℃(温度梯度为1℃/m)时,1s内通过1m2表面积所传导的热量瓦数,单位是W/(m·℃)。λ值越小,表示材料的导热性越差,保暖性越好。常见物质材料的导热系数如表1-8所示。
表1-8 环境温度20℃时各种材料的导热系数 单位:W/(m·℃)
静止空气的导热系数最小,是理想的热绝缘体,因此纺织材料尽可能富含静止空气,如纺制中空合成纤维,是提高保暖性能的有效措施。水的导热系数最大,为纤维的10倍左右,因此服装受潮湿润时会使纤维导热系数增大,导致隔热保暖性能下降。
(三)热对纤维材料的影响
纤维在受热过程中内部结构和性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温度升高会使分子运动加剧,纤维分子链之间的作用力减小,物理机械状态改变,纤维最终熔融或分解。在加热速率相同的情况下,纤维升温的速率与其比热容有关。比热容越小,升温越快。
大多数合成纤维,在热的作用下,会经过几个不同的物理机械状态(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直到最后熔融。天然纤维素纤维和蛋白质纤维的熔点比分解点还要高,在高温作用下,不经过熔融就直接分解或炭化。常用纤维的热学性质可参见表1-9。
表1-9 常用纤维的热学性质
1.热收缩与热定形
纤维的热收缩是指在温度增加时,由于纤维内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弱而产生的纤维收缩现象。纤维的热收缩是不可逆的,不同于一般固体材料的“热胀冷缩”现象。通常只有合成纤维有热收缩现象,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的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大,不会产生热收缩。
合成纤维受热达到一定温度,纤维内部在生产成型中残留的应力会引起热收缩,其热收缩率随热处理的条件不同而异。
合成纤维的热收缩不利于成品的服用性能,纤维的热收缩大时,织物的尺寸稳定性差。纤维的热收缩不匀时,还会使织物起皱不平。
合成纤维或其织物受热到玻璃化温度以上时,纤维内部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小,纤维的变形能力将增大。如果再加一定张力,强迫纤维变形,在冷却并解除外力作用后,合成纤维织物的形状就会在新的分子排列状态下稳定下来。使用中的温度只要不超过定形温度,纤维或织物的形状就不会有大的变化,合成纤维的这种性能称为热塑性。利用纤维的热塑性进行的加工处理,称为热定形。服装熨烫就是热定形的一种形式。热定形也可以在一定温度且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纤维迅速松弛蠕变而消除内应力,冷却后纤维的尺寸与形状的稳定性增加,这种加工方法称为松弛热定形。
影响热定形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时间。热定形处理得当,会显著改善织物的尺寸稳定性、弹性和抗皱性等。热定形加工时,合成纤维或其织物在高温处理后急速冷却,纤维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位置很快冻结而固定,形成较多的无定形区,使纤维或织物的手感较为柔软,富有弹性。服装经熨烫加工后,尽可能快地冷却,可得到良好的定形效果。如果高温处理后长时间缓慢冷却,纤维内部分子的相互位置不能很快固定,除了纤维和织物的变形会消失外,还会引起纤维内部结构的显著结晶化,使织物弹性下降,手感变硬。(www.daowen.com)
锦纶等吸水性较大的合成纤维,所含水分可能降低纤维的大分子间的结合力,加速分子间结合点的断开,有利于热定形效果,因此用蒸汽或水煮方法的定形效果比干热定形的效果要好。
2.耐热性
纤维材料抵抗因热而引起的破坏的性能,称为耐热性。表1-10比较了各种纤维的耐热性能。
表1-10 各种纤维的耐热性
3.燃烧性能
纺织纤维是否易于燃烧及在燃烧过程中表现出的燃烧速度、熔融、收缩等现象称为纤维的燃烧性能。纤维素纤维与腈纶易燃,接触火焰时迅速燃烧,即使离开火焰,仍能继续燃烧。羊毛、蚕丝、锦纶、涤纶、维纶等也是可燃的,接触火焰后容易燃烧,但燃烧速度较慢,离开火焰后能继续燃烧。氯纶等含卤素的纤维是难燃的,接触火焰时燃烧,离开火焰后,自行熄灭。石棉、玻璃纤维是不燃的,即使接触火焰,也不燃烧。
各种纤维的燃烧温度如表1-11所示。
表1-11 各种纤维的燃烧温度
表示纤维及其制品燃烧性能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表征纤维可燃性的指标,如纤维的点燃温度(燃烧开始的温度)和发火点(开始冒烟的温度),用来衡量纤维是否容易燃烧;另一类是表征纤维阻燃性的指标,如极限氧指数,衡量纤维是否容易维持燃烧。极限氧指数LOI(Lim⁃ited Oxygen Index)是材料点燃后在大气里维持燃烧所需要的最低含氧量的体积百分数。表1-12为纤维的发火点,表1-13为纤维制成织物后的极限氧指数。
表1-12 纤维的发火点
表1-13 织物的极限氧指数
点燃温度和发火点越低,纤维制品就越易燃烧;极限氧指数越低,表示材料越容易在点燃后继续燃烧。要达到离开火焰后立即自灭,纤维的极限氧指数应大于27%。
消防服、工作服和军服等都要求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儿童和老年人的服装也有防火要求。
提高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的途径通常有两个:一是制造难燃纤维,可以通过在纺丝原液中加入防火剂来生产难燃黏胶纤维、腈纶、涤纶等,也可以由合成的难燃聚合物纺制诺梅克斯(Nomex)、库诺尔(Kynol)和杜勒特(Dunette)等高性能纤维;二是对现有纺织品进行阻燃整理,尤其是常用的棉织物和涤纶织物。
4.熔孔性
在穿着过程中,织物某个局部受到或接触到温度超过熔点的火花或热体时,接触部位会形成熔孔,这种性能称为熔孔性,抵抗熔孔现象的性能称为抗熔孔性。火花熄灭或与热体脱离后,孔洞周围的纤维便会凝固并黏结,孔洞不再扩大。天然纤维和黏胶纤维受热作用时不软化、熔融,而是在温度过高时分解或燃烧。表1-14是从50℃开始,天然纤维分解和合成纤维熔融所吸收的热量。
表1-14 几种纤维分解或熔融时吸收的热量
从表1-14可见,涤纶和锦纶容易产生熔孔,而天然纤维含水分多,升温吸收的热量多,所以抗熔孔性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