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参数状态方程的优化方法

多参数状态方程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方型状态方程是在范德瓦耳斯状态方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参数状态方程是与位力方程紧密相连的。BWR方程和MH方程是两个重要的多参数状态方程,实际中得到了较多的使用。说明此时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已不适用。该方程是第一个能在高密度区表示流体p-V-T关系和气液平衡的多参数状态方程。BWR方程及BWRS方程广泛应用于工程计算中,计算结果的精度明显高于立方型状态方程。

多参数状态方程的优化方法

立方型状态方程是在范德瓦耳斯状态方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参数状态方程是与位力方程紧密相连的。BWR方程和MH方程是两个重要的多参数状态方程,实际中得到了较多的使用。

2.2.2.1 位力方程

1901年,荷兰人昂内斯(H.K.Onnes)提出位力方程(virial equation),该方程利用统计力学分析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方程的形式有密度型

压力

式(2-32a)和式(2-32b)中的B(B′),C(C′),…分别被称为第二、第三……位力系数,依此类推。

当式(2-32a)和式(2-32b)取无穷级数时,不同形式的位力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位力系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第二位力系数(B或B′)反映两个分子碰撞或相互作用导致的与理想性质行为的偏差,第三位力系数(C或C′)则反映三个分子碰撞或相互作用导致的非理想行为。对于一个确定的物质,位力系数仅为温度的函数。

从工程实用上来说,式(2-32a)和式(2-32b)用于低压和中压的气体及蒸气时,一般两项或三项即可获得合理的近似值。式(2-32a)和式(2-32b)截至第二项的位力方程形式如下:

式(2-34a)~式(2-35)均可准确表示温度低于临界温度Tc、压力不高于1.5MPa时气体的p-V-T关系。其中式(2-35)为V的显函数,在实际使用中方便得多,所以式(2-35)更具有优越性。

第二位力系数B可以用统计热力学理论求得,也可以用实验测定,还可以用普遍化方法计算。由于用实验测定比较麻烦,而用理论计算精度不够,故目前工程计算大都采用比较简便的普遍化方法,这将在下一节中介绍。

当压力超过式(2-34a)和式(2-34b)的适用范围且在5MPa以内时,需要用到第三位力系数,此时位力方程的近似截断式(以密度型为例)为

当压力高于5MPa时,需要用更高阶的位力方程。

位力系数也可以用p-V-T数据来确定。将式(2-32a)改写成如下形式:

第二位力系数B已得到广泛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但第三或更高阶的位力系数则被研究得较少。尽管高阶位力系数数据的缺乏限制了位力方程的使用范围,但不能忽视位力方程的理论价值。高次型状态方程都与位力方程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真实气体,在满足某一温度TB时,当p→0时,满足

式中,Z为气体的压缩因子,温度TB称为玻意耳(Boyle)温度。将式(2-32b)代入式(2-38)并结合式(2-33a),可得

即表明对位力方程而言,在玻意耳温度时,第二位力系数B等于零。对于其他类型的状态方程,亦可依据式(2-38)导出相应的玻意耳温度。通常条件下,玻意耳温度为相应临界温度的2~2.5倍。

[例2.3]已知异丙醇在200℃下的第二和第三位力系数分别为

B=-388cm3·mol-1,C=-26000cm6·mol-2

试计算200℃,1.0MPa时异丙醇蒸汽的V和Z:(1)用理想气体方程;(2)用式(2-35);(3)用式(2-36)。(www.daowen.com)

解:(1)用理想气体方程

(2)用式(2-35)

(3)用式(2-36)

将式(2-36)写成

取理想气体V(0)的值为初值,代入上式,则

2.2.2.2 Benedict-Webb-Rubin(BWR)方程

BWR方程的形式为

式中,ρ为密度;A0,B0,C0,a,b,c,α,γ这8个参数可由纯物质的p-V-T数据和蒸气压数据拟合得到。

该方程是第一个能在高密度区表示流体p-V-T关系和气液平衡的多参数状态方程。在烃类热力学计算中,BWR方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比临界密度大1.8~2.0倍的高压条件下,平均误差在0.3%左右。为进一步提高BWR方程在低温区域的计算精度,斯塔林(Starling)等提出了11个参数的状态方程,这个状态方程被称为BWRS方程,其中所有参数都是Tc,Vc和ω的函数。BWRS方程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大,对轻烃气体、CO2、H2S和N2等的体积预测精度均较高。

BWR方程及BWRS方程广泛应用于工程计算中,计算结果的精度明显高于立方型状态方程。但上述方程的数学规律性不好,给方程的求解及其进一步改进和发展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

2.2.2.3 马丁-侯(MH)方程

马丁-侯方程(Martin-Hou equation)是1955年由我国学者侯虞钧和美国教授马丁(Martin)提出的,简称MH方程(常称为MH-55型方程)。为了提高其在较高密度区的精确度,1959年马丁对该方程进一步改进,1981年侯虞钧等又将方程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液相区。改进后的方程称为MH-81型方程。

MH方程的通式为

式中,fi(T)=RT,(i=1);fi(T)=Ai+BiT+Ciexp(-5.475T/Tc),(2≤i≤5)。其中Ai,Bi,Ci,b都为方程的常数,可以从纯物质的临界参数和饱和蒸气压曲线上一点的数据求得。对于MH-55型方程,常数B4=C4=A5=C5=0;对于MH-81型方程,常数C4=A5=C5=0。

MH-81型方程能够同时应用于气、液两相,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能用于非极性至强极性的化合物(如NH3、H2O),对量子气体H2、He等也适用。现MH方程已广泛应用于流体的p-V-T关系、气液平衡、液液平衡等热力学性质的推算,并被用于合成氨的设计和过程模拟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