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现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实现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战略性转移的大背景下,实现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有以下对策。整个灌区岷江水资源利用率58.2%,平原地下水利用率48.4% ,边缘山区水源利用率29%,灌区当地径流利用率71.8%。由岷江供水85.68亿m3,占岷江来水的58.2%;成都市平原地下水供水1.14 亿m3,占地下水的3.3%;边缘山区河流供水5.67 亿m3,占边缘山区水源的15.2%;当地径流供14.15亿m3,占当地径流的30.4%。

实现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水利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转移,传统的工程措施主导型(工程水利)正向着资源综合管理主导型(资源水利)转变,这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在这种战略性转移的大背景下,实现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有以下对策。

一、合理开发水资源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当前的需求,又必须考虑资源本身承载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从水量利用方面看,岷江水源目前开发程度达到了39.4%,作为灌区的主力水源,只要采取工程措施,就可以解决由于年内分配不均而造成的供需矛盾,从而满足灌区的用水需求。成都平原地表径流由于三水转化复杂和平原区纵横渠网化,已汇合于都江堰直灌水中,不能单独使用。而地下水的开采量已达9.86亿m3,占可开采量的29%。个别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继续加大开采力度,需慎重行事,否则后果甚忧。丘陵区当地径流量43.78亿m3,占该区水资源总量的94.1%,现有工程已蓄拦水量约60%左右,要进一步提高利用程度,将花费较大代价。边缘山区水资源量36.1亿m3,其中50%~70%集中在汛期,枯水期设计年可提供水资源量5.7亿m3,目前已被87.2万亩耕地所引走,枯水期已出现水量不足的局面,进一步开发利用,必须采取修建蓄水工程的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岷江上游水源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径流变化平衡,水量丰沛,现状条件下,只要修建紫坪铺水库和鱼嘴水利枢纽工程,确保宝瓶口进水530m3/s,即可使宝瓶口比现状条件下多引水量约22.68亿m3。因此,岷江水源是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鉴于紫、鱼两项工程的经济技术指标好,综合效益大,开发条件优越,应加快建设。此外计划在远期(2030年以后)再开发岷江上游沙坝水库,增加岷江引入水量8.4亿m3,增加地下水开采量3.61 亿m3,边缘山区兴建李家岩、三坝等水库,增加供水4.2 亿m3。这对合理开发灌区水资源,实现都江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灌区乃至四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优化配置水资源

优化配置水资源问题的提出,是基本于这样一个现实,即水资源的有限性和水危机的普遍性。如果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不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无计划地滥用水资源,造成水的供需失衡,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建合理的供需结构,确立科学的供需原则,强化对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的基本对策。

(1)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供需平衡是优化配置的前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必须扬弃以需定供的旧框架,建立起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新型供需结构。

首先分析灌区由都江堰直接供水条件下的供需平衡。按照都江堰灌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根据灌区水资源状况和需水发展趋势,经过对1959年6月~1998年5月共39年系列逐旬操作计算,得出都江堰灌区在由都江堰渠首枢纽供水的情况下,现状1998年、规划近期2005年、规划水平年2015年和规划远期2030年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的计算成果,见表3-1。

表3-1 都江堰毛供水趋势单位(亿m3

注 引自《四川省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0年)。

根据对上述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都江堰灌区的水量平衡过程中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农业耗水量是逐年下降的趋势。从毛供水的情况看,到2005年灌溉面积增加了93.4万亩,灌溉毛供水却减少了4.01亿m3,到2015年灌溉面积增加了186万亩,灌溉毛供水又减少了5.0亿m3;到远期2030年实现最终灌溉规模1500万亩时,虽然毛供水较2015年时增加了6.86亿m3,但灌溉面积却新增了314万亩,毛供水总量与现状相比,还下降了2.15亿m3。从亩均毛耗水的情况看,现状1998年为509.34m3,2005年为429.64m3,2015年为356.32m3,2030年为327.47m3,其递减幅度是十分明显的。农业灌溉耗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工程上采用了节水改造措施,使灌溉水利用系数先后从0.432提高到0.51 和0.558,从而节水16.46 亿m3;在灌溉制度上大面积实行旱育秧等农业节水措施,使灌溉定额普遍下降了5%,又减少用水2.61 亿m3

二是供需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农业用水不断下降的同时,城镇供水却在大幅度的增加。农业供水量在总供水的比重中,由1998年的61%下降到了2015年的44%;城镇供水量则由1998年的25%上升到了2015年的48% ,在总量上超过了农业供水。2030年,由于扩灌了毗河引水工程灌区的314 万亩农田,农业供水的比例上升到了48%,在总量上再次超过了城镇供水,但是亩均耗水量仍然是下降趋势。

再看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总量平衡的情况。根据对综合需水量的计算,全灌区综合利用毛需供水量为144.35亿m3,占总水资源的49.8%,水资源总量是能够满足需要的。整个灌区岷江水资源利用率58.2%,平原地下水利用率48.4% ,边缘山区水源利用率29%,灌区当地径流利用率71.8%。除不由都江堰供水的部分灌区以及灌区内由地下水、当地径流供水的工业生活农村人畜供水外,需由都江堰毛供水的106.64亿m3,占灌区总用水的69.8%。由岷江供水85.68亿m3,占岷江来水的58.2%;成都市平原地下水供水1.14 亿m3,占地下水的3.3%;边缘山区河流供水5.67 亿m3,占边缘山区水源的15.2%;当地径流供14.15亿m3,占当地径流的30.4%。

因此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来看,都江堰灌区终期规模确定为1500 万亩,以及对灌区工业生活供水规划是有水资源保证的,并且还为将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2)加强对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在水的管理上,长期以来人们都按照供水管理的模式,把需水看作是不可改变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和开发新的水源,通过不断地扩大供水量,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水要求。随着水资源的短缺,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供水工程任务效益的普遍关注,供给管理模式的弊端便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可供开发的水源点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传统的供水方式忽视资源的节约和工程的效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经济负担越来越沉重。为了保证水的有效供给,一种新型的水资源管理模式——需求管理便应运而生。

所谓需求管理,就是对供水系统和供水策略中需求方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通过经济、政策法规以及技术的手段,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在减少对水的消耗量的同时,使供水系统、供水工程和用户获得最大效益的需水量,从而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搞好需求管理,首先需要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利用水价杠杆,以实现合理用水。长期以来,我国的供水水费一直很低,大大低于供水成本。从都江堰灌区的情况看,农业供水水费每立方米约0.04元,不到成本的40%,城市工业消耗水每立方米收费0.14 元,贯流水为0.04 元,生活源水为0.09 元,也远远低于成本和全国平均水平,过低的水价不但难以促进节约用水,客观上还刺激了用水的浪费。

实践证明,建立一套真实反映并有效调节水资源供需的合理的灵活的价格机制,并在合适的时机加大水费递增率的幅度,并逐步推行水价调整标准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格机制,将对都江堰的水资源在地区间、部门间、产业间、产品间的合理优化配置起基础性调控作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起激励作用;对水利产业化比较利益的提高、吸引水利投资实现自身良性循环起促进作用。从而从非工程措施方面促进高效用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防治水污染自觉性,加速实现都江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统筹考虑各种用水户的需求,采用能够鼓励节约用水的价格政策,使全社会能够真正重视节约用水工作,是实现都江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之一。

搞好需求管理,还需有必要的资金保障。节约用水是需求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节约用水所需的资金投入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亩节水灌溉需要投资100~400 元,城市节水设施每天增加1m3 的节水能力就需要投入300 多元。在都江堰灌区,仅实现干渠节水改造工程一项,分摊到每亩灌溉面积就需投入300元左右。当前,由于供水价格太低,节水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了各用水户对节水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对节水的投入相对不足,也影响了节水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应该在提高水价的基础上,加大对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灌溉的投入。在资金筹集上,采取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多渠道、多层次筹资办法。国家在信贷上,对节水灌溉贷款给予适当倾斜,并给予适当的补助;对工业设施的节水改造的资金来源,也应有明确的资金渠道和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节水型的工艺和设备;对于生活用水节水设施的开发、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国家应该采取适当的鼓励政策,并有计划地增加投入。

搞好需求管理,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因此,必须增加全民的节水意识。水是有限的稀缺性资源,但在相当部分人的头脑中仍然存在着水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节水意识非常淡薄。在都江堰灌区,甚至还有人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水是自然流下来的,因此谁都可以无偿占有,再加上2000多年遗留下来的粗放型用水习惯,加强需求管理和开展节水工作的难度就更大了。因而,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加大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同时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使整个社会能够真正重视节约用水。

(3)严格坚持用水原则和制度。为了合理、公平、公正地配置水资源,确保全灌区的均衡受益,在用水上必须依法坚持以下原则和制度:

1)水权集中,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照《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规定,都江堰水利工程供水实行“水权集中,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这里所称“水权集中,统一调度”,是指都江堰灌区的年度供水计划审批权,由四川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灌区供水计划的执行调度权,由都江堰管理局行使。“分级管理”则是指全灌区工农业用水由都江堰管理局统一指挥,灌区各管理处及其各管理站负责有关干渠的输水和支渠的配水工作,并按指定地点执行交接水制度。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支渠管理委员会,负责在支渠内部组织斗、农、毛渠和乡村的用水工作。在灌区内,每个村成立管水队,村民小组成立放水组并配备放水员。每个管水员负责50~80亩农田的放水工作。

2)水量分配和调度的原则。都江堰的配水原则,过去是以农田灌溉为主,漂木、航运在丰水期进行,凡影响灌溉的水碾、水磨则实行“春闭秋开”。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用水单位越来越多,用水量也逐渐增加,对用水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根据水源条件,结合各用水单位的实际情况,目前都江堰的水量分配和调度的原则,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兼顾环境用水。水电站、水动力站、航运、漂木、旅游、养殖等用水,必须服从生活用水、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的需要,服从防洪调度。在农业用水的调度上,平原灌区主要按灌溉面积比例配水;丘陵灌区以夏秋季引水囤蓄为主,其他时段在保证平原灌区用水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输送余水。

3)民主协商用水计划的制度。灌区农业用水计划,按渠系由下而上地分级进行编制。每年2月春灌用水之前,由支渠管理人员,以支渠为单位,按要求搜集各方面的资料,通过研究分析,编制支渠用水计划。编好后,由支渠管委会报干渠管理站汇总,再报管理处编制干渠或本处管辖灌区的农业用水计划。然后,管理局召集各管理处编制本灌区的用水计划,计算和绘制全灌区用水过程线和来水过程线。根据用水、来水过程线进行平衡分析,制定出全灌区的用水和配水计划,把计划引进流量分配到各干渠,并将计划制定成图表形式以供使用。农业用水的具体分配办法,是根据预告来水流量,扣除工业用水和其他用水外,分旬按各干渠的配水比例,使各干渠都明确全年的用水过程。计划制定后,由都江堰管理局召开各管理处和有关地、市、县和各用水户参加的用水工作会议,经会议民主协商讨论通过,报请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4)交接水和轮灌制度。由于干渠输水线路长,跨地、市、县多,每条干渠都有上中下游之分,有农业生产季节性差异。为了使用水计划付诸实施,一般按县界范围在适当地点设置交接水站,施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实行上游交水,下游接水的制度。

各管理处之间,农业与工业用水之间,或管理站与管理站之间,以及其他需要设立交接水的地方,都必须严格执行交接水制度,切实做到明确分工,计划用水。

当水源不足,用水紧张时,可采用集中水量,支渠以下实行分段轮灌。各干渠之间一般不采用轮灌,只在干渠内相邻几条支渠之间适当集中水量轮灌,在支渠内部分段实行斗渠之间的轮灌。

(4)加大科技含量,实现管理现代化。都江堰灌区为全国最大灌区,覆盖地域广阔,建筑设施布点多,闸群、水文站、气象站众多,干渠、支渠纵横,斗渠星罗棋布,且服务功能多样,管理对象多种多样,管理业务甚为复杂,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建立灌区水利自动化与现代化管理系统。按照都江堰管理局的规划与设想,《都江堰灌区水利自动化与现代化管理系统工程》由如下三部分组成:

1)水位检测与水量调度自动化系统(即水量测控自动化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相关技术,按照水利专业人员在渠首及灌区其他地区设定的水位检测点,建立灌区水位检测与数据采集系统,准确检测各个测点的实时水位。一方面为水文提供数据,以便形成各河段的过程线;另一方面为水量自动调度系统提供实时数据。

2)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都江堰灌区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做到以计算机系统为硬件环境,以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对整个都江堰灌区的水文、水利、水情、水量调配与控制进行现代化管理,并实现灌区的办公自动化,为都江堰灌区领导提供辅助决策手段。

3)灌区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水量测控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与基础。首先在渠首地区建立计算机局域网,以实现管理局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并逐步建立覆盖整个灌区的计算机广域网。灌区计算机网络应与国家公共信息网及Internet 相连。(www.daowen.com)

通过上述系统的建立,借助现代科技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测遥感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为支持,以及对雨情、水情、土壤墒情和环境的科学把握,可以实现对灌区的灌溉用水、工业城镇用水、发电用水、旅游用水、环境用水等的优化调度,为实现都江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保证。

三、高效利用水资源

根据都江堰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以发展节水灌溉为重点,按照灌区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和都江堰水利资源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按轻重缓急分期实施,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在灌区大力推广各种有效的节水措施,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实现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提高渠道水的利用率。搞好各级渠道衬砌防渗,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在灌区节水灌溉措施中具有首要的作用。灌区各级渠道砌衬防渗的长度,目前只占渠道总长的30%左右,全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48。实践证明,完善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加强科学管理抓好渠道防渗,完善渠系工程配套,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 左右,提高水的利用率10% 是可行的。如:人民渠六期玉扬丰、金石两支渠,1996年采用高标准防渗67km,安装混凝土管4.5km,输水渠道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 已提高到0.95,输水时间缩短1/2,1997年灌溉用水666万m3,比1996年防渗整治前节约水量600万m3。龙泉山灌区三岔水库南充水干渠长13.8km,每年从都江堰输水1.6 亿m3 到三岔水库,整治后,渠道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7 提高到0.9,每年减少输水损失3200万m3

从以上灌区已推行和规划的节水灌溉工程来看,通过渠道防渗工程措施,把现有灌溉水利用率提高5%~10%是可行的。全灌区近期设计灌溉面积年农业净用水量(扣当地径流后)为26亿m3 计算;按原灌溉水利用系数0.43及已规划的0.55计算,即可节约用水量6.6亿m3,灌溉水利用系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节约1.1亿m3 水量,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也是可行的。按照在丘陵灌区发展一亩灌面需都江堰渠首年补给400m3 毛水量计算,仅此一项即可提供发展100 万~150 万亩农田用水的水量。确是一条解决灌区发展满足工业生活供水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

(2)推广行之有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农耕农艺措施。由于灌区水稻面积达730 多万亩,占灌溉面积的3/4,抓紧推广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是灌区节水关键

1)与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推广水稻的旱育秧。一是秧苗生长健壮,移栽反青期短,水稻增产幅度大,易于推广;二是节水潜力大,亩用水量在50m3以下,节约用水2/3。灌区109 万亩秧田按推广90%旱育秧,亩节水100m3 计,可节水约9810万m3。其中:平坝灌区50万亩秧田可节水4500万m3 向丘陵灌区输送,丘陵和补水灌区可减少育秧用水5310万m3。可大大缓解灌区育秧期用水和丘陵灌区栽秧期水量不足。

2)推广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可在水稻秧苗移栽后各阶段调控土壤含水量,促控水稻生长,达到节水增产目的,可减少田间用水量10% ~40%,灌区730 万亩水稻按推广90%,亩用水350m3 节水10%(即35m3 计算,可实现节水2.3 亿m3。其中:平坝灌区1.42 亿m3,丘陵、补水灌区0.88亿m3),效益非常显著。

3)旱地发展喷灌推行小型、微型节水灌溉技术。在灌区200 万亩旱地中因地制宜推广行之有效的微池、微泵加微喷的三微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组织培训一批移动式机喷专业户对用水户服务;在平整土地基础上,推广深沟高厢浸灌;在尾水旱片推广高产耐旱品种和薄膜覆盖等。

(3)采用非工程措施,促进节水灌溉事业发展:

1)进行水价改革,合理调整水价。按国家有关规定,三年内实现农业水费按成本计价,并逐步在丘陵灌区推行按用水量收费和对超计划用水实行超额收费的办法,用经济手段促进用水户树立节水意识,改变大水漫灌浪费水量的旧习惯。

2)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宣传。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节水的重大意义,普及节水基本知识,使广大用水户懂得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运用,更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增产、增收。改变旧观念,把节水变为自觉的行动,保证节水灌溉普及工作健康发展。

3)培训大量节水灌溉人才。灌区面广,上、下游、平坝和丘陵,在季节、气温降雨等方面均有差异,另外,节水灌溉技术涉及多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模式,除建立示范区进行示范、推广、引导外,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培训班,培养一大批系统掌握节水知识、懂科学、会管理的人才,当好用水户的参谋,及时传授先进节水技术,指导用水户科学规范操作,达到节水、增产目的。

4)进一步优化灌区水量调度。规划三年内建成灌区用水调度中心和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岷江上游和灌区水情、雨情、墒情等资料,实现配水科学化、自动化,使有限水量发挥最大效益,确保灌区节水灌溉水量调配及时,均衡受益。

(4)在灌区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推动全灌区节水灌溉的普及。在灌区平坝双流县和丘陵地区三台县、简阳县,选择灌面在1.5 万~4.0 万亩的支渠,有的放矢地建设3 个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的节水示范区。一是对示范区内支斗渠进行全面衬砌防渗,其中一条斗渠内的农毛渠采用管道或其他防渗措施,灌溉用水期进行节水控灌运行调节,二是建立技术推广站,对各种先进节水灌溉机具设备进行试验、示范。通过示范区总结经验,发挥样板作用和引导作用,从而带动全灌区节水灌溉逐步走上持续发展道路。

灌区以上节水措施近期实施完成后,可在现有农业用水基础上,节水4.63亿m3。如果灌区工程按规划全部完成搞好衬砌,以及实现设计的灌溉定额后,共计可节水15.6亿m3。其节约的水量即相当于确保新增丘陵扩灌区和毗河引水工程规划灌区发展的用水需要,相当于新增灌面280 万亩。另一方面可以为成都市及广大平原区、缺水的川中丘陵区提供更多的工业及生活供水水源。扩大对工业及生活的供水,为再创都江堰辉煌提供基本的必需的水资源保障。

(5)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根据全国许多城市的统计和测算,20 世纪80年代的万元产值取用水量一般在350~500m3,个别城市在500m3 以上,采取节水措施后,预计到2020~2030年,万元产值取用水量可降到200m3 以下。都江堰灌区供给的工业用水,主要对象为成都市,其次为成都平原区以及丘陵扩灌区。工业用水的节水潜力有多大,要看这些地区今后的工业发展规划、布局、结构及节水措施而定,需另作专门的节水研究。

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居民住宅用水和公建市政用水两部分。后者包括商业、旅游、机关、部队、学校、医疗卫生、园林绿化、喷洒道路等用水。近年来,居民住宅用水不断上升,公建市政用水则逐步趋向稳定。

城镇生活的节水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完善的节水管理机构,制定节水政策,实行计划供水,取消用水包费制,采取水表入户,征收水费、用水增容费、排水费和奖罚制度。在节水技术上采取了一水多用,提高空调冷却设备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推广使用节水型卫生设备和其他节水器具,在一些建筑群及大宾馆等公共事业单位,建设中水道系统,就地处理生活用水进行重复利用,从而减少新鲜水的用量。

据统计,通过计划供水,可在原有用水量基础上压缩1% ~5%;装户表后的居民住宅用水,可节约45%,采用节水型卫生设备或其他节水器具后,可节水30%~60%。当然,公建市政用水方面的节水潜力更大,因为不少工厂、机关、学校仍是免费用水,故而用水量可高达500~1000L/(人·d),所以对公建市政用水的节水,尚需花大力气。

综上所述,节水的潜力是很大的,节水的措施也很多,但实施起来却很难,这里面既有技术问题,但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和认识问题。需要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加强管理,付诸实施,节水的目标就能达到。

四、治理保护水资源

(1)加大灌区工程续建配套和渠系整治的力度,为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必要的条件。都江堰灌区快速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在20 世纪50~70年代,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仅靠国家补助主要建筑材料,受益群众投劳,实行土法上马,大兵团作战,因地制宜在形成的灌溉干渠上开口引水,修渠灌田、边修建、边受益,从而遗留下了许多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问题。工程配套差、标准低,渠道老化损毁严重,防渗措施差以及丘陵区囤蓄能力不足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1986年以来对灌区工程进行了扩建改造,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工程建设项目没有纳入国家基建盘子,仅靠部、省给予的少量补助和受益地区的自筹资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条件不适应灌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最近已经通过审查的《四川省都江堰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续建、配套)可行性研究报告》对灌区工程整治和改造提出了全面规划,计划从2000~2009年全面完成节水改造工程(续建、配套);在2015年前完成灌区近期设计灌面1186 万亩的规模,完成毗河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在2020年左右建成毗河引水工程,最终实现都江堰灌区1500万亩的远景目标。本次提出的节水改造工程总投资约60.96 亿元,完工后可从根本上改变灌区工程的面貌,改善工程的输水条件,提高防洪标准,增加水量供应。预计近期(2010年)规划新增灌溉面积146.0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4.52万亩;新增工业和生活供水10.15亿m3,环境供水1.97亿m3,农村人畜饮水1.02亿m3。还将新增装机11.43万kW,新增多年平均电量6.56亿kW·h。同时,该工程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工程新增经济效益2010年为72436 万元。

(2)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开展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实现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搞好水土保持,首先要依法行政,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防治,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对《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坚决禁止违反《水土保持法》的行为。要依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在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依法办事,开发建设项目一定要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做到水土保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同时,在水土流失区及潜在水土流失区要建立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动态监督网络,切实防止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更不能以造成水土流失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发展。

其次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搞好科学规划,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合理配置,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在岷江水源涵养区,要加强植树造林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禁伐区,在保护现有林区的条件下,多植生态林、水保林,以增加水源涵养量,防止降雨直接对表土侵蚀,减少岷江流出的泥沙量。此外,针对岷江流域有相当数量的山地崩塌现象,可以采取防沙坝、防止山体崩塌工程、截土工程、拦截泥沙工程等手段,对山体进行治理。在灌区要根据不同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于平原区,要在完善灌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对田、园、路进行防护林建设;对于丘陵区,要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采取平、厚、壤、固等措施进行坡改梯,修建沉凼、蓄水池,完善坡面排水工程,实行封山育林,严禁毁林开荒等治理措施,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3)防止污染,保护水环境。紫坪铺水库和鱼嘴枢纽工程建成之后,灌区环境用水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的问题,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污染源的治理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向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道和水库内倾倒垃圾、丢弃废物、排放污水。现有排污单位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治理,使排放物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从《条例》的执行情况看,简单地禁止排污难以达到全面保护水环境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治理。

首先是要加快对老污染源的治理。对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的重点排污企业,应由当地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仍然超标排污的,要坚决依法责令关闭或者停业。

其次是要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应当严格限制新建污染严重的项目,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禁止在岷江流域和灌区其他水源区新建化污制浆造纸企业,禁止新建制革、化工、印染、电镀、酿造等污染重的小型企业。

第三是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对于灌区所有企业,无论规模大小,经济效益好坏,都要依法承担治污的责任。对于新建企业,必须强调“三同时”,在投产的同时应当有合格的污水治理设施。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排污费征收制度和排污监测制度,最大限度限制污水的排放量。

第四是废污水资源化,提高用水效率。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作为冷却水、灌溉用水或其他水资源继续加以利用。因此,对于污水的治理,大型企业以及某些特殊的企业,都应建立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也应建立不同处理深度的污水处理厂。目前,成都市仅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规模只有10万m3/d左右,无论近期和长远都不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成都市已规划将陆续修建一批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可达87万m3。市区和周围郊县也将分别修建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到2020年时,达到污水处理量100 万m3/d,处理率为52%;到2050年,污水处理量达到221 万m3/d,处理率为90%。届时,成都市的水环境将会得到根本改善。

水资源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开发、优化配置,节约用水和治理保护,从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这是实现都江堰水利乃至整个四川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21世纪水资源综合开发和科学管理的基本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