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灌区扩改工程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老灌区许多渠系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渠首和灌区工程存在着许多遗留问题。
(1)渠首缺乏水源调节工程和现代化的配水枢纽控制工程。都江堰至今仍为无坝引水工程,引水量受天然来水量的控制,无法根据灌区的需水量来有效地调节引水量。虽然在1974年和1992年分别修建了外江闸和飞沙堰工业引水拦水闸,增加了枯水期的引水量,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灌区严重缺水的局面,特别是面对岷江上游梯级电站的调峰运行,都江堰渠首就更难保证向灌区进行有效的供水。
(2)工程老化严重,病险工程多。据1991年工程老化损坏调查统计,全灌区渠道老化损坏长度占干渠总长36.2%,其中干渠老化损坏占调查干渠的50.2%,支渠老化损坏占调查的33%。建筑物老化损坏11889处,占调查总数的39.2%。由于工程老化和病险工程多,造成渠道实际输水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如东风渠总干渠设计流量为80m3/s,实际最大输水能力只能达到70m3/s,龙泉山灌区充水南干渠设计流量为28.3m3/s,而实际输水能力也只有21.1m3/s。
(3)工程配套差,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据1991年调查统计:平原灌区配套的引水口占干渠引水口总数的88% ,但引水口有控制枢纽的仅占引水口调查总数的7%,支渠工程很少配套齐全,且老化严重,斗渠工程配套更差。丘陵扩灌区干支渠配套比平原灌区还要差,设备简陋,运行中事故多,斗渠配套率为68.7%,设计建设1090条,实际只修建了749条。(www.daowen.com)
(4)渠道防渗措施差,渗漏严重。在灌区渠道中,已采取防渗衬砌的工程很少,致使输水渗漏严重。据调查,灌区主要干支渠需要进行衬砌的还有1745km,干渠衬砌长度仅占干渠总长的30%左右。由于渠道未衬砌而垮塌严重,导致了渠系水利用系数很低。如:东风渠四期渠系水利用数为0.51,人民渠六期干渠和鲁联干渠水利用系数为0.41,黑龙滩灌区由于渠道防渗差,用水浪费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392。全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仅能达到0.48,农业灌溉用水50%以上在进入田间以前,就白白渗漏损失掉了,灌区每亩农田的毛供水量高达600~700m3 左右,输水损失相当严重。
(5)部分丘陵扩灌区囤蓄容积不够。人民渠6 期设计灌溉面积89.09万亩,规划需囤水容积2亿m3,但该区只有囤水容积0.65 亿m3,且仅有一座总容积2200万m3 的中型水库,规划的几座囤水库至今仍未实施,造成了春灌期间水量不足,供需矛盾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