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发掘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理解文化遗产,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现代文化。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更新不能摈弃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是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精神文明。
金星村是一个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配合上海市美丽乡村的建设,笔者承接了该村域南部地块的河道整治工程的设计工作,在现场踏勘及现场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时发现有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路贯穿项目区南北,路牌显示为“继光路”。“继光”,脑海里浮现出耳熟能详的两个人都是民族英雄,分别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这条继光路和这两个人是否有关联?这是在接触设计项目之初留在笔者心中的一个疑问。在深入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土的文化风貌,设计出更和宜的本土水乡风貌的作品,笔者在业主的帮助下收集到《金汇镇续志(1985—2002)》,续志第二章第四节中记载有:“戚家行:又名戚岗,位于金汇桥东2千米处,在今继光村第五、七、九、十二组一带。”据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奉贤,抗倭名将戚继光率戚家军屯兵于此。慑于戚家军的威名,倭寇逃遁。戚氏部分后嗣留于当地,建造戚家祠堂以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当地村落遂名戚岗。通过奉贤区图书馆借阅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卷一记载:“戚家行俗传戚继光曾居此。”另据《民国奉贤县志稿》册九之五《古迹》章第一条目《一、戚继光祠堂》记载:“明代自成祖以迄季年,倭寇沿海为患。嘉靖年间,倭寇由徐海为向导,陷我奉之柘林,且由南桥东侵青村城,并由浦江转扰周浦、新场,互为犄角。幸戚继光督师莅奉,倭寇震于戚氏之威,遂分由浦江、东海他遁。邑人以留永久纪念,遂于忠义乡金汇桥镇东四里之戚家塘,置田四十亩,并建屋三间,内祀戚继光将军及元配王夫人。现供桌神位一仍如旧,祠堂田由戚君荻生负保管之职,田租收入悉充祭祠堂之用。祠堂北为朱宅,东为叶宅,南为戚家堂,西以河为界。祠堂之阳有广场,场南良田五六亩,为守望祠堂之朱谷生所耕。”
根据历代地方志的查阅以及现存地名的佐证可以确定继光路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关联,虽方志所记载的池塘、银杏等无迹可寻,但工程范围西南侧现有地名叶家厍、西即为南北向河道西洋泾,两者之间或为戚继光祠堂的所在地(详见图1)。
在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笔者用心留意设置沿河文化的展示空间,最终选定在南北主干戚继光路西侧东西向河道周家塘河道南岸蜿蜒处拉直沿河防汛通道,使路与河道之间有一块相对开阔的空地用于“戚继光纪念主题绿地”(详见图1)的建设,在河道工程建设完成后写信给当地镇政府,阐明戚继光在此地屯兵抗倭的历史事实,并提议为了更好地把水利工程建设成果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在预留空间建设“戚继光纪念主题绿地”,当地镇政府积极响应,在多方努力下建成戚继光纪念像。(www.daowen.com)
图1 金星村南南部地块水系鸟瞰图
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戎马四十余载,抗倭戍边,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所发掘的戚继光屯兵当地抗倭的历史史实,在水利设计过程中植入适宜的纪念性场所,为弘扬民族精神创造出条件,使水利建设成果由工程建设层面提升到精神文明层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