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污染治理研究成果查新评价

水污染治理研究成果查新评价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内容分4个专题委托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同济大学科技情报所等进行查新检索,查新结果表明上述创新点及成果未见有与本项目完全相同的公开文献报道,相关研究成果具有新颖性。专家鉴定认为,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水污染治理研究成果查新评价

(1)目前国内外针对苏州河底泥已有进行分层调查和耗氧量研究的文献报道,但未见针对苏州河底泥耗氧物质含量的分层调查和底泥耗氧机理的公开文献报道;国内外已有关于苏州河水质或底泥通量的单个模型(部分为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已有文献报道了针对广东城区河道建立BODDO耦合关系矩阵水质模型,针对苏州河底泥已有进行分层调查和耗氧量研究的文献报道(部分为本单位的研究成果),但并未见将苏州河水动力学模型、苏州河水质模型、苏州河底泥通量模型耦合成苏州河氧平衡模型的公开文献报道。因而,本项目在苏州河底泥中耗氧物质含量分层调查、不同解决方案溶解氧的变化趋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2)我国已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84)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 17—2004),但尚未有关于河湖底泥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控制指标,也没有关于污染底泥的填埋技术要求,因而,底泥清除的程度(疏浚深度)确定困难,结合到污染底泥极端无规则分布、复杂的水下地形和施工质量的控制,综合确定疏浚控制指标,国内外无先例。

疏浚过程中底泥再悬浮的二次污染控制十分重要,国内外有不少环保型疏浚方法和设备,但适用于浮泥等均质土。苏州河底泥中富含砂质、块体、杆件、绳状等各种形态杂物杂质,现有的环保型疏浚方式均不适用。本研究提出的密闭型抓斗是在普通抓斗基础上改造,大幅降低了挖泥过程的滴漏污染,功效远高于现有的各种环保型疏浚设备,大幅降低了环保型工程造价

污泥上岸杂物分离工艺装置,机械化程度低于国外先进装置,但更适合苏州河的底泥量大、杂物多、工期短的特点,为国内外首创。

(3)基于数字河网苏州河水系河网水量模型,在精细、准确模拟城市集水区、农村圩区集中排水和水利控制片河网蓄排水,以及数字地面高程分布与河网蓄排水、低洼地滞蓄作用的相互制约影响方面具有独特之处;研究洪涝、洪潮、涝潮、洪涝潮组合水情的苏州河高水位分布规律,以及苏州河设防高水位关键成果等方面在国内外均未见到相同的文献报道。在理论方面,分析总结了苏州河防汛演变的规律,防御对象由防御高潮为主转变为防御洪涝水为主,明确了苏州河的防潮、防洪、防涝标准体系。在技术方面,完善了基于数字河网的太湖流域与苏州河水系耦合的河网水文水动力模型技术,创新升级降雨产汇流、泵闸工程调度以及河网蓄排的精细模拟技术,提高了模拟计算精度和速度。首次揭示出苏州河水系遭遇不同水情影响下的高水位分布规律;统筹兼顾太湖流域近、远期防洪标准和区域排水除涝标准以及防汛安全保障要求,首次提出现状与规划近期和远期工况条件下的苏州河设防高水位。(www.daowen.com)

(4)防汛墙改造有各种结构形式,本研究提出的采用门洞式结构保护已建穿河构筑物并采用无挤土和弱振动效应的桩基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有一定的创造性,使用效果和效益居于国际先进行列。利用老墙骑跨式加固结构设置花槽,形成了一道亲水植物带,成本低、生态景观效果好,改变了人口密集中心老城区护岸单调呆板无生机的形象,与穿越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河段相比,更显生机,具有首创性。

以上内容分4个专题委托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L19)、同济大学科技情报所等进行查新检索,查新结果表明上述创新点及成果未见有与本项目完全相同的公开文献报道,相关研究成果具有新颖性。

本项目共获得专利11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专家鉴定认为,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