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时任淮河水利委员会宣传教育处长李宗新先生在淮河流域宣传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水文化”一词。30多年来,水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随着众多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延展,各方学者对于水文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排水文化作为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与价值也随着水文化的不断深入和延展逐步积淀和彰显。综述参考各类文献,水文化有如下界定:生于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或团体的特定人群的人-水关系并作用于这一特定地域或团体的后代人群的人-水关系。
一般而言,水文化由内核向外延可分为物质类水文化、精神类水文化和制度类水文化三个层次。物质类水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较为直观的文化,表现为治水形态、治水环境、治水工程等。精神类水文化是水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在长期的水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包括治水哲学、治水思想、治水精神等。制度类水文化是以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水文化,包括水法规和水组织管理机制等。
在物质类水文化方面,上海是中国最早出现现代排水工程建设的城市。清同治一年(1862年),英租界率先在当时的中区埋设一根英国进口的陶土管道。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武昌路铺设第一条混凝土管道。1921年建起我国第一家污水处理厂——北区污水处理厂。1926年,东区污水处理厂和西区污水处理厂建成。但之后上海排水建设便进入很长时间的寒冰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排水事业才重振旗鼓。几十年来,通过改造合流制管道系统,建造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防汛排水工程,实施污水治理工程,消除苏州河污染、黄浦江污染的“大上海心病”,开展水环境整治,上海排水事业迎来发展的新局面。如今作为现代化国家大都市,上海排水设施数量庞大,覆盖面广。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拥有排水管道近2.7万km,各类泵站1 395座,已建城镇污水处理厂48座。(www.daowen.com)
在精神类水文化方面,上海排水在一定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深厚的思想理念。比如城市建设中体现的“暴雨就是命令,水不退,人不撤”的排水精神,排水行业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民生观,排水人顽强、拼搏、奉献等传统美德中体现的上善若水的道德观。
在制度类水文化方面,追溯至20世纪的排水管理体制,上海排水行业是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事业性质的行业。1995年市区的排水公司在全国率先转制为企业单位,体制改革由此开始。1996年,市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上海市排水管理条例》在管理体制上明确市属排水系统由上海市排水有限公司负责经营,区(县)属公共排水系统由所在区(县)的排水经营单位负责经营。2000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建立第一个省级的给排水统一管理机构——水务局,这打破了旧体制下部门分离、城乡分离的状况,促进了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后的排水管理体制并没有再进行大的变革,仅在具体管理职能上作了调整和改动,延续至今。水法规上,1986年,市政府制定《上海市征收城市排水设施使用费暂行办法》。1995年,《上海市排水设施使用费征收管理办法》出台,与此同时1986年颁布的暂行办法废止。1996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上海市排水管理条例》,于1997年5月1日开始实施。之后条例历经2001年、2003年、2006年三次修正。2019年再次全面启动条例修订工作,修订后的条例更名为《上海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于2020年5月1日起实施。上海在排水与污水处理法律规范上的制定、调整和优化,因地制宜地对地方排水与污水处理进行规制,并不断完善,对上海排水与污水处理法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