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东部海岸线不断向外伸展,吴淞江也不断向东延伸,致使河床比降越来越平,流速越来越小,每日潮汐进退,将海中泥沙带入。由于吴淞江下游流速减缓、泥沙沉积,青龙镇及港口由繁盛开始走向衰落。
图4为宋—元时期的上海。
北宋时期的吴淞江河口已到达今复兴岛以东的南跄浦口,吴淞江南岸最靠东的几条支流是“上海浦、下海浦和烂泥浦”。
南宋后期,吴淞江下游淤缩越来越严重,海船从吴淞江河口驶至今上海市区四平路的嘉兴路桥处,难以继续上溯青龙镇,便在此向南折入支流上海浦,泊于今十六铺一带,从此上海港开始崛起[10]。
1267年,因为吴淞江上游青龙港及航道淤塞,海关性质的市舶司迁到了上海浦附近,在今中华路、人民路环线内形成集镇,取名“上海镇”,所以上海因“上海浦”得名。青龙镇因为吴淞江淤缩而衰落,上海镇很快兴起。
图4 宋—元时期的上海
图5 明代时期的上海
1292年,上海镇升格为上海县,从属松江府,上海县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10]。
图5为明代时期的上海,吴淞江向南萎缩到100 m左右,北边的吴淞江古河道已完全淤浅,称为“旧江”。明永乐年间,太湖因吴淞江泄洪不畅而泛滥,永乐皇帝朱棣派户部尚书夏元吉,用“以浦代淞”(图6)的方法治理吴淞江,即疏浚范家浜上接黄浦、下接吴淞江的河口段。图7所示为清代时期的上海。
为什么黄浦江的口门叫吴淞口而不叫黄浦口?因为黄浦江利用了吴淞江的口门,所以叫吴淞口。
范家浜疏浚后,下游通畅,黄浦江汇淀卯和杭嘉之诸水直入大海,逐渐发展为滔滔大河。到明中叶,黄浦江逐渐取代吴淞江,成为太湖下游最重要的泄水通道和海运通道,吴淞江则因日渐淤塞,逐渐演变为黄浦江的支流[5]。
因为黄浦江靠潮水的涨落和太湖水源的充沛,又有沿途支流汇入,挟沙能力增强,保持了水沙平衡,黄浦江不浚自深成为稳定的航道和港口,上海县因此越来越繁华。(www.daowen.com)
最初的上海是作为江南地区的转口、出口基地发展起来的。上海刚刚开埠的时候,上海没有什么物产可供出口,丝、茶、瓷器、土布都要深入到内地。“苏松熟,天下足”,太湖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水网密布、舟船穿梭,水运交通十分方便。
图6 “以浦代淞”示意图
图7 清代时期的上海
为什么英国商人把吴淞江称作“苏州河”?因为这是一条“通向苏州的河”,是连通富庶的江南地区和上海海上贸易的孔道。通过“苏州河”可以进入苏州,又和大运河相连,连接太湖流域,汇通“江、河、湖、海”。乾隆年间,上海黄浦江的十六铺码头,已经成为中国沿海运输和贸易的中心。
上海开埠以后,上海吸纳大量苏、松、常、锡、镇、宁的人口来沪。在没有公路、铁路的时代,苏南、苏北乃至皖赣湖广的移民,大多通过苏州河的小舢板进入上海(图8)。
图8 苏州河沿岸工厂和小舢板
图9 20世纪20年代的黄浦江外滩
所以除了黄浦江外滩十六铺铺码头的海运大船,还需要苏州河上的小舢板,一起“摇出”大上海。
图9所示为20世纪20年代的黄浦江外滩;图10、图11所示20世纪30年代的照片中,苏州河的四川路桥到外白渡桥,上面停满了各种船只,占去了河面的2/3,只在南岸留出了一条不宽的航道。
图10 苏州河乍浦路桥(20世纪30年代)
图11 苏州河外白渡桥(20世纪30年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