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处长江下游平原的最东端,是长江三角洲前缘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城市。古代太湖称震泽,太湖下游的入海水道主要是东江、松江和娄江[6],见图1。图2为上海古代文化遗址图;图3为秦—唐时期上海海岸线示意。
图1 古太湖(震泽)三江入海图
“松江”亦称“吴淞江”,是古太湖尾闾“三江”中最大的一江,源自太湖口(今苏州市吴江区),故道深阔,是太湖下游的主要出水口,也是一条重要航道。
6 000年前,今天上海的三分之二沉在海底,尚未成陆[7]。公元前40世纪到公元前30世纪海岸线之间的高地为岗身地带;古岗身地带以西大部分是湖荡和沼泽。上海先民创造了6 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和4 000年前的上海崧泽文化[7]。
公元7世纪到公元10世纪,上海的海岸线快速外推[7]。古岗身地带以东的上海陆地,1 000多年前刚露出水面。
图2 上海古代文化遗址图
图3 秦—唐时期上海海岸线(www.daowen.com)
据《嘉靖松江府志》记载,“吴淞江唐时阔二十里”,江面比今天的长江口还宽。青龙镇在8世纪海岸线内超过20 km,潮汐得到缓冲,为航道船运和港口停泊创造了条件。
唐代天宝二年(743年),吴淞江南岸形成集市,人们为了祈求出海平安,修建占地数十亩的报德寺(即青龙寺)。唐代天宝五年(746年)设青龙镇,修建的青龙塔兼具导航标志的作用,可引领海船顺利进出,青龙港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天宝十年(751年),随着吴淞江下游航运的发展,华亭县(今松江区前身)应运而生,上海开始有了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8]。
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2012年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调查,发现了唐、宋时期建筑基址、水井、灰坑、铸造作坊、砖砌炉灶等遗迹,出土瓷、陶、铜、铁、木等各类器物2 000余件[9]。
唐代长庆年间,青龙镇已经非常热闹,苏州的贡物在这里转口北运;大中年间,青龙镇屡有日本、新罗(朝鲜半岛古国)的海船停泊。据考证,开元二十年(732年)、天宝十二年(753年)、大历十三年(778年)三次日本遣唐使回国,都是从青龙镇启碇的[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