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地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其水环境整治水平已大幅度领先,进入了“环境水利”“生态水利”的综合治理阶段,由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形成的“唯效率主义”河流管理观念[2],转向尊重河流的自然规律,注重河流自然生态的保护和恢复,使河流发挥功能的同时可持续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3]
至20世纪末,国际社会已普遍认同“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提供“多种生物可以生存、繁殖的治理方法”,走在前列的各国以自身国情、本地河流水文特性、动植物种类、土地资源情况、本地居民的需求等实施了各种不同形式、结构、适用于本地区的多自然型河道治理工程。
国内学者夏继红、严忠民、蒋传丰发表的《河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指出河岸带生态系统具有结构稳定性、景观适宜性、生态健康性、生态安全性。使河道岸带生态评价实现指标化、可评价化。[1](www.daowen.com)
2010年后国内生态河道整治星期高潮,西湖流域治理提出了强化执法力度、健全管理机构、总体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污水排放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另有江苏盐城市开展的骨干河道整治、浙江海宁完成了水生态建设、浙江绍兴市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西双版纳州河道生态治理、大丰区通榆河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治理项目,推动了我国河道生态治理的一大进程。
2010年,上海市以世博会为契机,开展了水环境治理研讨会,综合开展了包括黑臭河道治理、河道生态整治、河道绿化治理导则编制等一系列课题,并全面推广“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在之后的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目前上海市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并建成多个以水系功能恢复为目的的郊野公园,其中尤其以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青西郊野公园为代表,形成了0.9 km2生态湿地保育功能区。在从传统河流治理向综合性流域治理上迈出了一大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