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区设置和水体连通性优化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区设置和水体连通性优化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沿河设置一些调蓄和净化等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区,并布置在径流和雨水排放口附近。在植被缓冲带布置功能设施时,如防汛道路、慢道、亲水平台、广场等,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使水体在场地内连通。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区设置和水体连通性优化

河道生态系统由河道水体、河岸带两部分组成,河道水体生态系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河岸带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渡地带。河道生态系统的四维结构可概括为由河道水体及河岸边高地组成的河道横向结构、由河道上游至下游组成的纵向结构,由河道内地表水至地下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垂直结构,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呈现不同变化的时间结构[5]

因此,在河道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2.2.1 河道平面形态

河道平面线型应考虑河道的蜿蜒特性,在满足相关规划情况下,宜依据现有河势走向,把沿河低洼地以及水塘保留,恢复河道的自然弯曲形态,为滨水带的动植物提供栖息空间。沿河设置一些调蓄和净化等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区,并布置在径流和雨水排放口附近。在植被缓冲带布置功能设施时,如防汛道路、慢道、亲水平台、广场等,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使水体在场地内连通。同时,河道海绵城市建设应保证河道行洪排涝、引调水和通航等基本水利功能不受影响。

2.2.2 河道横向结构(www.daowen.com)

生态型河道的横向结构一般包含河道、河岸带和陆域植被缓冲带。河道主要是河道水体、河床内的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及其生境组成;河岸带主要包含生态护岸、岸边的动植物及其环境,可以防止河岸冲刷,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同时透水型护岸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水陆能量及物质交换;陆域植被缓冲带主要为岸顶开阔植被地区,为动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良好的横向空间结构能够实现稳定边坡、拦截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等多种功能[6]

2.2.3 河道竖向结构

应解析河道整治所在地及周边地块规划,针对不同地块性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径流分析[3]。雨水及地表径流通过总管收集后,先引入植被缓冲带,通过净化后排入水体。在满足规划断面基础上,结合河道生境构建要求,开展河道竖向设计,包括断面形式、坡比、平台要素、岛屿、深潭浅滩等,形成多样化的断面样式。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从水体到陆域形成以沉水、浮叶、挺水和陆生植物一体的植被缓冲带,为底栖动物、水生动物提供生存场所,构建健康生态型河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