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空化涡街的形成及发展情况分析

空化涡街的形成及发展情况分析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空化涡的整个产生、发展及溃灭过程已相当明显。继续降低空化数至σ=1.07,空化涡街现象更加明显,进入空化涡街发展最为充分的阶段。表2-1空化涡街阶段不同空化数下上涡脱落过程的数据统计综上所述,绕超空化水翼片状空化流场的形成与发展,均与产生于翼型前端(吸力面)和尾端(压力面)的涡街有关,集中涡是此阶段的主要空化形态。空化数的大小,决定了空化涡街形成与溃灭的不同特征。

空化涡街的形成及发展情况分析

由前后所述,对于一般水翼,其头部即空穴前缘一般附着在翼型吸力面壁面上,而且位置基本固定,即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尖锐前缘的Hydronautics水翼是一种不良绕流体,基本不会发生空化的前缘附着现象。

如图2-21所示,当空化数σ=1.57时,在吸力面头部和压力面尾部开始,形成了以集中涡为主要特征的空化现象,即空化涡。在图2-21中,水翼后部呈现白色的即为空泡团,这是因为空泡团中包含的大量水-汽交界面反射光所致。在尾流中出现两旋转方向相反的旋涡,上涡沿顺时针旋转,下涡为逆时针旋转。由于空化数较高,整个流场大部分仍处于高压区,因而空化旋涡生成之后不久就完全溃灭,基本没有反复的过程,但也开始显现一定的周期性。

图2-21 尾迹中的空化涡(σ=1.57,α=15°)

降低空化数至σ=1.27,空化影响区域明显扩大,流场中开始形成了两对涡旋——非对称涡街,如图2-22所示。此时,空化涡的整个产生、发展及溃灭过程已相当明显。从图可以看出,空泡团在开始时只是集中在很小的区域内,并旋转着从水翼的尾部脱落。空泡集中在旋涡的中心区域,绕顺时针旋转并向下游移动;随时间的推移,泡团逐渐增加;到t=6.33 ms时,泡团直径最大,然后逐渐减小,直至溃灭。

图2-22 上涡的运动过程(σ=1.27,α=15°)

相对于圆柱绕流涡街,此涡街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自压力面尾部脱落的上涡相对于自吸力面头部脱落的下涡而言,形状更为整齐。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基本保持为涡旋,而且前、后涡间界限明显(这一点与圆柱绕流涡街基本相似,所以本组图像采集以上涡的发展为周期),而下涡则发展得更为充分。这是因为下涡内侧为吸力面所在低压区,故空化更容易发展,表现为空化区域较大。前、后涡相互黏连,呈现比较连续的云片状。但是,由于空化数较大,空化区并未能充满整个水翼吸力面后部。

继续降低空化数至σ=1.07,空化涡街现象更加明显,进入空化涡街发展最为充分的阶段。在图2-23中,上、下涡列分别有3组涡同时出现。在t=5 ms时,一对上、下涡在距水翼压力面尾部顶点约0.17 c水平距离处发生涡配对而相互作用,之前有上涡开始脱落;到t=8.33 ms时,已经重新形成上、下涡交错排列的涡街,同时上涡中的前涡开始溃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替生成、脱落和溃灭。此阶段上、下涡配对后的脱落总是以上涡为主,并且伴有较长的尾迹线——“涡辫”,同时在长距离的溃灭过程中形成周期性的涡排——“猫眼”(图2-24);下涡在涡配对后即开始溃灭,或在涡的卷吸过程中,部分由上涡带走,部分由反向射流“旋回”下一个涡。这是因为在上下涡旋所携初始涡量相等的情况下,涡配时对下涡距脱落点远得多,此空化核的涡量就衰减得多。这样,仍携有较多能量的上涡就主导了配对后的整个脱落过程。(www.daowen.com)

图2-23 空化数σ=1.07时的空化流场(σ=1.07,α=15°)

图2-24 尾迹中的“涡辫”和“猫眼”(σ=1.07,α=15°)

根据不同空化数下空化涡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上涡的脱落情况进行统计,如表2-1所示。

表2-1 空化涡街阶段不同空化数下上涡脱落过程的数据统计

综上所述,绕超空化水翼片状空化流场的形成与发展,均与产生于翼型前端(吸力面)和尾端(压力面)的涡街有关,集中涡是此阶段的主要空化形态。空化数的大小,决定了空化涡街形成与溃灭的不同特征。随着空化数的降低,空化影响区域逐渐加大,空化涡脱落至溃灭的时间逐渐变长,但其脱落频率基本恒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