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在诗洞、丹江、西江一带最为丰富,苗族银饰大致出现在400年前,但是银饰工匠的历史则很短,大致出现在100年前。最初银饰工匠都是汉族人,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苗族首饰不管造型纹路还是制作加工工具,都会有汉族传统首饰的缩影。最初汉族工匠是通过苗族人民服饰上的花纹来想象创作银饰样式,但是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一些苗族的手工工匠开始大量走入银饰行业,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让苗族银饰在造型、工艺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样的转变也让苗族银饰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苗族当地银饰工匠在集市销售自己的首饰时,也会给顾客讲述一些民族民间故事,同时展示自己手工制作的精美银器,告诉他们首饰背后的设计理念,把饰品与民间文化故事巧妙结合,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经济利益。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苗族银饰制作工匠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工艺制作样式,他们跳出传统思维,有了自己全新的创作。他们会结合生活中的所学所见所闻,例如杂志画报上的造型图案、剪纸艺术图案、刺绣、蜡染等(图5-1),将这些元素融合进自己的创作中,根据客户的喜好、需求打造出他们喜欢的银饰款式,不仅仅只是为了佩戴,也能作为一种艺术的展示、悬挂,这也是文化的另外一种宣传途径。最重要的是这种艺术的手艺传承也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给他们带来了优厚的经济利益回报。最初他们是根据顾客的定制要求来打造饰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人民自身的需求越来越少,反倒是外来人员对苗族民间银饰有着极大的兴趣,工匠们也非常乐意根据外来用户的要求定制属于他们的银饰。因此市面银饰的种类也就越来越多,例如手机挂饰、裱进画框的银项圈、箱包上的挂饰等。绝大部分的手艺工匠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他们的生存经济来源,况且目前手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只有稳定经济来源才能让后辈将这些技艺继续传承下去。换言之,将更多的饰品售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是对苗族银饰的一种宣传手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苗族民间文化,喜欢上少数民族的手工饰品。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些银饰大批出售后出现了质的变化,很多饰品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偷工减料的现象,成品的成色及工艺水平明显不及以前,他们担心这种现象的发生会让精美的银饰不复存在,影响银饰的发展。
(www.daowen.com)
目前,苗族工匠们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做相应的转变,他们开始对传统的苗族首饰进行创新,这种转变有利有弊。首先,他们的这种创新并不是工匠自身灵感驱使,更多的是受外来因素影响。其次,银饰的设计创新并不是由专业的设计师完成的,而是银饰工匠与商人合作完成的,专业性不强导致很多想法做法都略逊一筹。就目前的转变形式看来,绝大部分的创新都是表面现象,并没有对其深入探索。苗族银饰的创新之路也是近两年刚开始的,在创新发展的同时,挫折也都是不可避免的,这都是发展初期必经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