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苗族部分地区大量使用白银作为流通货币进行交易,只是,苗族人大部分地处深山,贸易流通闭塞,多数苗族人还是使用传统的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商品交换,这样也导致了苗族地区的白银大量聚集,为苗族银饰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此时苗族人主要以银元、银锭作为银饰的加工原料,用散碎银两打造饰品,由于当时的银饰多为汉族银匠打造,因此银饰的花样较少。及至到了清代,苗族开始向汉族学习银饰制作的技艺,银饰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并出现了整套的银饰,此后在苗族开始盛行佩戴银饰。从清朝末期到民国,汉族已极少打制银饰,然而苗族的银饰产业依旧发展很好,据考证,苗族的银饰打造通过子承父业来传承,最多已传至第九代了。民国初期,通常融化国外铸造的银币来打造银饰,后又多用国产的银元,也称袁大头(图3-9)。
银元的含银量通常在60% 至90% 不等,打造银饰之前需要先对银料进行提纯。1949年后,尽管银元的货币意义已经失去作用,然而其早已形成的标志富有的传统观念仍通过银饰品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并被视为重要的辛勤劳动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初期,银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民间少量的散碎银子供不应求。当时湘西州民委的龙辑武同志在北京开会时出面向周总理诉说了湘西苗族喜戴银饰的习俗。党和政府十分尊重湘西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从1958年开始,国家每年拨付一定数量的白银,作为补充制作银饰的需要,并组织当时吉首乾州和凤凰的银匠进行专门加工,在民间商铺任人选购,使银饰工艺得以迅速发展。然而“文革”前夕,随着“破四旧”的到来,国库银停止供应,银饰制作出现萎缩状态,很多银匠或变卖掉自己的工具,或在地下偷偷锻造,直到20世纪80年代湘西苗族银饰佩戴习俗才得以复苏,但此时银料已不多见,于是很多银匠到处收购光洋,但是,这对大量需要银子的苗族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需求量的增加,苗族地区出现了很多锌白铜镀银、白铝等多种金属替代物来代替白银制作的银饰;在数量上,银饰则开始由过去小而少的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大而多的形式。如湘西凤凰的银围帕头饰,过去只是很小很窄的一片,据湘西老银匠回忆,民国初期的银花冠普遍只有两根手指宽,但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不同地区间的银饰风格相互融合,以及受贵州黔东松桃苗族的影响,现在的银花冠普遍都增加到将近两个手掌宽,长度也增加了近一倍, 图案造型更不用说,已经变得丰富多彩,且加入染色、镶珠、熔珠等众多工序,审美总体向精致、繁多、色彩多样性方向发展(图3-10)。
综上所述,银饰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演变,但从整体上看是由简到繁,由少到多。从分布区域上看,湘西不同的苗族地区有各自特色,体现出地区差异。就湘西地区而言,吉首乾州、德夯、花垣、保靖、古丈、泸溪一带的银饰种类简洁大方,颈饰为平面绞丝形状,多纽索造型,头上银饰较少,主要注重头帕的包法,一般帕长3丈,为纯黑色,头帕上较少银围帕和银花。胸饰多为牙扦、针筒、围裙链子和挂扣,背饰很少。而凤凰、吉首一带的银饰则要相对复杂繁多,除颈饰外,还有头饰、银花大平帽、银花冠等。一般是裹高花帕或条纹帕,帕上插银椿花、花鸟装饰的银花,花上配彩色塑料珠子做花蕊,制作工艺上没有银制弹簧,背饰则多银链和银牌,富有者还会配上大银披肩。每逢节庆或婚假,苗家妇女都会佩戴上整套银饰,步移之间花摇不止,头顶上则银光闪闪,银铃的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图3-11)。
(www.daowen.com)
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角度看,湘西苗族银饰图案的造型与演变既有汉文化发展的因子,又表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如银饰中大量的吉祥图案造型,有汉族的龙凤呈祥、双龙抢宝、双凤朝阳、麒麟送子、凤穿牡丹、明八仙、暗八仙等,与汉族在民国时期的银饰并无不同。而苗族的传统图案中的一些图纹主要是花鸟等动植物纹样的变形与夸张,或是将汉族银饰类型中的纹样重新组合成新的花样。比如牛头龙、猪头龙、花果蝴蝶、人头鱼生等。另外,苗族银饰中还有刀、枪、鞍、锤等兵器的造型。苗银纹样造型从图案纹样的造型上,可以看出汉族文化以及古代荆楚文化对于苗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图3-12)。
近20年来,苗族银饰作为旅游工艺品,其附加值逐步提高,出售的价格也出现上升趋势。相对于民间普通人家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种银饰替代品,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锌白铜镀银和白铝制品的出现就很正常,尤其是旅游地区集体演出的批量产品,如节日庆典里的民族服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每年由凤凰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凤凰县委宣传部、凤凰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承办的苗族银饰文化节,湘西苗族代表队的节目都有近一千个姑娘参与,她们的银帽和项圈都是白铝薄片一次性制成,制作过程是用剪刀剪成形后直接戴上的,其白铝加工简单且成本低廉,但形象逼真甚至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因此受到一些旅游工艺品小店的青睐。在凤凰的很多小商品店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银饰代用品出售。但是近十多年随着国家对湘西银饰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的纯银饰品又开始广泛占领市场,这说明代用的装饰物品已达到饱和状态,人们开始改变审美观念,认为真正的纯银饰品才是最美的,代用品和以次充好的装饰品人们已不屑一顾,甚至丢弃掉。现在,湘西的苗族银匠师傅中规模做得比较大的,其白银原材料都是从中国的“银都”——郴州的永兴县进货,且一次进货都在半吨以上。规模不是很大的就从贵州凯里进货,一次进货在25公斤到50公斤不等。一般来说,银饰是女性装扮的主要饰品,在男子身上用得较少。过去,除了戴项圈、戒指和银腰带外,湘西苗族地区的男子很少佩戴银饰制品。有时候有钱人家有怀表的,为了显示其身份和地位的尊贵,在怀表上会配上一根银链,但这也是极少数现象。现当代,普通家庭条件好的也不会佩戴项圈、戒指和腰带了,晚辈为孝敬老人,会给长辈准备一根带有银烟嘴的烟斗。由此看来,现在,银饰在湘西男人身上也只有这一点了。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银饰佩戴习俗逐渐复苏,特别是2000年国家白银价格放开后,苗族银饰种类和数量开始向重、大、多、繁、精的方向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近年来又出现新品种的研发,其中半立体的浮雕银画就是一种。它的制作过程是运用银饰的常规加工,将银片压花或錾刻成15厘米左右的银装饰画,装裱在高档的黑色画框里。这种银饰画,近几年还有少量大作品出现,但价格昂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