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苗族银饰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苗族银饰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苗族银饰的产生和发展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的产物,虽然不知道苗族银饰的具体起源,但是通过分析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可以确定春秋战国时期,就曾出现过银质器物。在这些饰品出现之后,苗族地区开始使用做工精细的银饰。精致的饰品很快获得了苗族妇女们的喜欢,新型的银饰很快在苗族流行起来,也影响了苗族银饰的演化趋势。这导致了苗族制作饰品对白银的大量需求。

苗族银饰的产生和发展是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影响的产物,虽然不知道苗族银饰的具体起源,但是通过分析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可以确定春秋战国时期,就曾出现过银质器物。1938年安徽寿县发掘的战国楚幽王墓和1995年江苏徐州发掘的西汉楚王陵,发现银制器皿,但是装饰物品较少。但1958年12月和1959年4月在贵州省清镇县(今清镇市)、平坝县(今安顺市平坝区)的汉墓中,则出土了20件左右有大小之分的“银圈”。此“银圈”呈圆条状,扁而细,无开口,无花纹。1971~1998年贵州博物馆和考古队曾4次在贵州省安顺市宁谷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器物共计120余件、货币600枚。其中东汉墓中发掘银指环3件,细条状环圈。其中有两件环的一侧为瓣叶状宽面,直径1.9厘米。银手镯6件,扁条或圆条状环圈,其中一件有开口,两端均穿一孔,直径6厘米。银顶针2件,宽条环状,表面有麻点,直径1.7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1972年在贵州黔西县汉13号墓中出土银手镯2件,封闭圆环,无纹饰,直径6.6厘米,每件重16.7克。12、16号墓中出土银戒指7枚,直径1.8~2.3厘米。2号墓中出土小银铃2件,圆球状,下端开铃口,铃口两侧球面有同心圆纹,铃背上有小圆环,直径1.2厘米,通长2厘米。1966年初,考古队在平坝马场东晋南朝墓进行发掘,随葬品有头部及手部金、银、铜饰品,银饰116件。发钗48件,簪4件,跳脱2件,手镯13件,戒指27件,顶针3件,包金银泡钉5件,耳钩1件,银纽5件,漆器镶片3件,镂空饰3件,铃2件。这些出土的文物虽然质地比较粗糙,但依旧能够说明贵州地区早在汉代以前就掌握了冶炼技术,银饰仅在贵族士大夫阶层之间流行,未曾普及民间。

据汉代至唐宋期间的史料记载,苗族最开始并没有将银作为饰品打造,而是被打造成兵器,说明苗族祖先很早就熟练并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可以推测银饰的最初始装饰应该是起源于铁铜之类的金属防身器具,在《龙鱼河图》中有记载 : “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食,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万民钦命。”由文中描述可知,远古时期蚩尤的部下身披铠甲,手持不同兵器,那时苗族就有了金银兵器。在南朝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八中的列传第三十中有对蛮东、南夷的记载: “蛮俗,布依徒跣。或椎髻剪发,兵器以金银为饰。”可见苗族自古以来就使用金属。后来,苗族迁居深山,为了生存需要,常要抵御猛兽的袭击,所以将兵器衍化为出门必备的铁器,用以护身避邪,因此苗族又有“出门三分铁,虎狼不挨边”的俗语。

隋唐时期,苗族在中国西南部的生活已经较为安定,与汉族民众的交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至此,才有部分汉文献有苗族人喜欢银饰品的记载。在《新唐书》中有关于东谢蛮酋谢元琛入朝进贡时“以金银络额”打扮。自明朝中期之后,苗族又出现了铜铃、绿珠和杂缀海三种新型装饰品。这些装饰品不是苗族本地所产,而是从云南或海外流传而来,而采用这几种作为佩戴饰品是因为在宋代时期,朝廷断绝了与云南之间的往来,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易受到限制,因此西南地区与云南的往来贸易越渐频繁,这三种饰品代表了苗族人民与云南地区的频繁贸易往来。在这些饰品出现之后,苗族地区开始使用做工精细的银饰。精致的饰品很快获得了苗族妇女们的喜欢,新型的银饰很快在苗族流行起来,也影响了苗族银饰的演化趋势。至明末清初之时,由于商道发生改变,白银一类的贵重金属从中原地区流入苗族居住所在,苗族开始大量使用银制饰品。(www.daowen.com)

在距离中原较近的苗族聚集区,由于商业贸易发展较早,因此商业发展迅速,白银的流通量较大,因此,此地的苗族居民从宋代开始就大量使用白银打造饰品。在宋元明三代,资本主义萌芽,市场经济繁荣,货币流通量急剧增加,但是由于制钱所用的青铜资源供不应求,加之存在不法僧侣往往盗用青铜币改铸佛像,从而造成“钱荒”的现象。为解决这样的困境,朝廷制定政策,规定严禁携带钱币出境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对于使用货币作为装饰品的行为更是严加禁止。这导致了苗族制作饰品对白银的大量需求。同时期汉族的精美银饰品也在苗族流行,导致苗族银饰的需求迅速增多,宋代郭虚若在其《图画见闻志》记载道: “耳戴大环,项戴银圈自一二围至十余围”,宋代朱辅在其《溪蛮丛笑》也记载苗族“以银锡为钗”的装饰。自此之后,苗族银饰的制作也愈加精致,为苗族喜饰银器的习俗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但因苗族银饰的演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惯性,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巨大。明代以后,对于苗族喜好佩戴银饰的习俗的记载文献逐渐增多,如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记载苗族是“富者以金银耳珥”。明代瞿九思在《万历武功录》中也记载苗族人“喜戴银圈”,直至清代,苗族银饰才进入兴盛时期,银饰的佩戴已经普及民间,银饰的种类越来越多,银饰的制作越来越精致,到现代为止,苗族银饰制作已经变得非常考究和上档次,苗族如今使用的很多银饰式样大多是清代的定型化遗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