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肉制品加工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用陶瓷器皿保存肉制品。周朝的《周礼》一书涉及了我国的肉制品制作、饮食卫生、辨别食物的优劣以及四季的饮食制度等,对以后的肉制品加工技术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肉制品从《论语》《内经》《墨子》三本书的有关记载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代,饮食营养方面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庄子“庖丁解牛”一文极其生动的描述,可以反映出当时屠宰技术的进步和熟练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北魏末期《齐民要术》一书中,记录了肉制品生产的主料、配料和加工技术,列出了香肠、肉干、肉脯、糟肉等多种肉制品。清朝乾隆年间,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一书中,记载的肉制品种类有四五十种。
金华火腿在我国唐代就有生产,在宋朝时已广泛流行,后来传往欧洲各地,至今意大利、加拿大的火腿还保持中国火腿的特色。镇江肴肉有300多年的历史,北京月盛斋的酱牛肉有200多年的历史,南京香肚也有100年历史,南京板鸭在明朝已为名产。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异。有历史的名特肉制品很多,但早期的肉制品加工大多是民间家庭或者手工作坊制作,而且利用的是传统加工工艺。(www.daowen.com)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建立了一些大中型肉类联合加工厂,从而使肉制品的加工从手工作坊形式逐渐走向工业化生产方式。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与此同时,国家有关轻工业、农业、商业部门及其所属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制定了肉制品加工工艺标准和开展了肉制品开发研究工作。从此,我国肉制品加工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