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侵彻增强模型
相比于传统侵彻型战斗部,活性毁伤增强侵彻战斗部侵彻性能更佳,极限侵彻厚度增加。为分析活性毁伤侵彻战斗部侵彻增强效应,对活性毁伤侵彻战斗部极限侵彻速度进行分析。但实际弹靶作用过程涉及高瞬态动力学响应过程,机理复杂;战斗部结构、弹靶作用条件等因素均对侵彻过程产生较大影响。
为便于分析,做如下假设。
(1)靶板材料均匀,侵彻过程中靶板抗力不变。
(2)不考虑战斗部变形,旋转及偏转运动。
根据能量守恒,弹靶作用过程可表述为
式中,Ek0为战斗部动能,Ec为战斗部化学能,ε为从战斗部着靶至侵彻结束时的行程,F为侵彻过程平均抗力,x为战斗部在靶板中位移。
当战斗部以极限速度侵彻靶板时,战斗部全部能量均用以克服靶板抗力做功,战斗部及靶板速度均为零。假设抗力做功与靶板弹坑容积、靶板厚度h0和战斗部直径d之比的若干次方成正比,则式(5.28)可表示为
式中,m为战斗部质量:vb为极限侵彻速度;K为比例系数,由靶板几何特性决定,一般取2 200~2 600;n为系数,通常取n=0.5。基于上述侵彻极限速度分析模型,活性战斗部侵彻厚h0靶板弹道极限速度可表述为
传统战斗部作用同样材料厚度靶板,其侵彻极限速度则可表述为
根据式(5.30)和式(5.31)可以看出,在活性芯体化学能作用下,侵彻同样材质厚度靶板时,活性侵彻战斗部对应的极限速度更小,即战斗部侵彻能力增强。根据上述侵彻增强理论模型,极限侵彻速度随释放化学能变化典型规律如图5.48所示。从图5.48中可以看出,随着活性战斗部释放的化学能能量增加,战斗部对同一目标的极限侵彻速度不断减小,活性战斗部侵彻能力不断提高。
图5.48 典型侵彻增强效应
2.碎石杀伤增强模型
活性毁伤增强侵彻战斗部作用碉堡类厚混凝土目标、侵彻至靶板内部一定深度时,活性芯体在半密闭侵孔内爆燃,产生爆燃超压,混凝土靶板碎石被抛掷,形成碎石飞散场对靶后人员及仪器设备进行有效杀伤。(www.daowen.com)
混凝土靶板抛掷飞散场如图5.49所示,其中O为坐标原点,在柱坐标系下对被抛掷混凝土进行分析,将被抛掷部分近似考虑为圆台。不考虑作用过程中热量消耗及靶板碎裂消耗的能量,则弹靶体系中能量转换可表述为
式中,Ek0为战斗部初始动能;Ec为活性芯体释放的化学能;Epk为战斗部剩余动能Etk为飞散碎石的整体动能。根据动能定理,战斗部侵彻至ε时剩余速度vp(ε)和战斗部剩余动能Epk可分别表述为
考虑仅战斗部直接碰撞靶板过程动能作用,根据界面质量连续定理,战斗部头部粒子速度与靶板接触面粒子速度相等,则vk(0,0,0)=vpk(ε),且只有沿战斗部轴向速度(即z方向)。基于应力波在自由界面传播规律,靶板背部粒子速度vk(0,0,h-ε)=2vk(0,0,0)。假设沿战斗部入射轴线方向靶板各微元速度线性分布,则轴线上各微元速度vk(0,0,z)可表述为
图5.49 混凝土靶板抛掷飞散场
靶板背部呈现类似抛掷漏斗破坏形貌,抛掷漏斗任意z平面内粒子速度沿半径r方向分布可表述为
式中,vk(0,0,z)为坐标(0,0,z)处微元速度;r为粒子与入射轴线距离;ra为靶板背部漏斗坑半径;k为体现靶板材料性能相关系数。
考虑化学能作用时,假设爆燃超压p在侵孔内均匀分布并垂直作用于侵孔内壁面,根据应力波传播规律,靶板内各典型微元速度可表述为
式中,ρ为靶板密度;C为靶板声速。碎石微元速度v(r,θ,z)则为动能和化学能分别作用下靶板微元速度的矢量叠加,可表述为
从形成碎石的靶板速度分布看,碎石动能可表述为
v(r,θ,z)绝对值和方向均为ra函数,联立式(5.40)和式(5.42),靶板背面抛掷漏斗半径ra可求得,则被抛掷部分碎石速度可表述为
式中,vr、vz分别为各碎石微元速度沿半径方向和轴线方向分速度,γ为飞散方向。根据几何函数关系,被抛掷部分圆台底角α可表述为
式中,r(ε)为战斗部侵彻深度ε处侵孔半径。碎石飞散角β由碎石各微元速度矢量方向直接决定,分析可知,坐标(ra,θ,h-ε)处碎石微元速度方向角最大,可表述为
从碎石飞散场特征描述可以看出,相比于传统战斗部作用混凝土靶板所形成的碎石飞散场,活性战斗部作用时,靶后碎石沿入射轴线和侧向飞散速度均提高,碎石作用方向角也增大。碎石飞散场速度增加,方向角增大,有效提高了碎石对靶后目标的杀伤能力和扩大了杀伤范围,显著提高战斗部毁伤威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