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直升机作为一种完整、独立的武器系统,具有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强、隐蔽性强等特点。武装直升机可完成攻击坦克、支援登陆作战、掩护机降、直升机空战等作战任务,成为现代战争中主要的作战武器装备类型。
按照气动结构及控制系统不同,世界各国武装直升机已发展和装备了四代,除美国在研的第四代侦察/反潜/攻击型无人战斗武装直升机外,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装备的武装直升机主要属于第二代战机和第三代战机。其中又以美国AH-64(Apache)、俄罗斯米-28(Havoc)、法国AS350、德国PAH-2(OGER)、中国WZ-10等最具代表性。美国AH-64(Apache)和俄罗斯米-28(Havoc)武装直升机如图3.1所示。
图3.1 典型武装直升机
一般而言,武装直升机机身主要采用由蒙皮、隔框和桁条(纵梁)构成的半硬壳或硬壳式结构,主要材料为铝合金、玻璃钢和蜂窝夹芯板等轻质材料,其中,桁条是主要承力件。从抗弹性能角度看,现代先进武装直升机机身整体95%的部位可抵挡12.7 mm口径武器射击,被23 mm甚至25 mm爆破弹击中时,仍能持续可控飞行半小时以上,且可通过对机体、起落架、座椅及燃油箱等系统的抗坠毁缓冲、减振和吸能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的抗坠毁性能。美国“RAH-66”、俄罗斯“卡-52”“米-28”等典型武装直升机性能参数列于表3.1。
表3.1 典型武装直升机性能参数
从整体结构来看,武装直升机机身主要分为前舱段、中舱段和尾段三部分。机身中舱段两侧各设有短翼,短翼下方设有若干武器挂点,尾段主要由尾梁、垂尾、平尾和尾桨等组成。典型武装直升机气动结构如图3.2所示。
图3.2 典型武装直升机气动结构
具体来看,前舱段为驾驶舱,分单座舱和双座舱两种类型,双座驾驶舱的舱座排列分串列式和并列式两种形式。对于串列布局驾驶舱,前舱座为副驾驶兼射击员位置,后舱座为正驾驶员位置。并列式布局驾驶舱的右舱座一般为正驾驶员位置,左舱座为副驾驶兼射击员位置。此外,一些重要的机载航空电子设备也都布置在前舱段内。一般而言,对武装直升机驾驶舱进行易损性分析时,可按照目标特性将其等效为多层结构靶,如图3.3所示。
图3.3 武装直升机目标等效
中舱段上部主要布置动力装置,包括涡轮轴发动机、主减速器、主燃油箱、液压油箱等;中部为乘员舱和挂弹架;底部下方为辅助燃油舱。现代武装直升机在发动机舱、燃油舱、主减速器舱等要害部位都设有较强的多方位防护装甲,包括4~6 mm厚钢甲,30~50 mm厚钢化玻璃板、钛合金装甲等,尤其是在主燃油箱周围,防护等级更高。当对武装直升机主燃油箱进行易损性分析时,可按照目标特性等效为具有前置防护装甲的燃油箱,见图3.3。
2.装甲运兵车(www.daowen.com)
装甲运兵车是陆地战场上用于兵力输送部署或物资运输的轻型装甲车辆,具有高机动性、一定防护和火力,必要时也可用于作战。其主要任务是陆军部队快速机动,输送步兵或军用物资,实现兵力和物资的快速部署。典型装甲运兵车包括德国Boxer(拳击手)、芬兰AMV(黑獾)、俄罗斯K-16(回旋镖)。德国Boxer和芬兰AMV装甲运兵车如图3.4所示。
图3.4 典型装甲运兵车
装甲运兵车防护性能普遍较弱,主要采用防护装甲进行被动防护,装甲类型主要包括均质装甲、间隙装甲、复合装甲、非金属复合装甲等。均质装甲材料一般为钢,也可为减轻装甲质量而采用铝合金。在满足车辆战斗全重要求下,装甲运兵车也可通过加装栅格装甲或披挂装甲钢板等手段提升其防护性能,典型装甲运兵车的装甲防护性能列于表3.2。
表3.2 典型装甲运兵车性能参数
续表
随着装甲运兵车的不断更新换代,模块化多用途逐渐成为现役主流装甲运兵车的发展趋势。以德国Boxer系列装甲车为例,其车体由高硬度装甲焊接而成,通过后车厢多种模块的更换组合,其可由装甲运兵车改装为装甲救护医疗车、后勤补给车或装甲指挥车等多种车型。除德国Boxer外,芬兰AMV装甲运兵车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模块化设计理念。
3.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是陆军战场上供步兵机动作战的装甲战斗车辆,在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等方面均优于装甲运兵车。其任务是快速机动步兵分队,消灭敌方轻型装甲车辆、步兵反坦克火力点、有生力量和低空飞行目标。作为轻型装甲车辆中最重要的车种,各国均研制和发展了多种型步兵战车,美国M2(Bradley)和苏联BMP3步兵战车最为典型,如图3.5所示。
图3.5 典型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凭借其机动性好、防护能力强、火力配备猛等突出优势,已成为未来战场上反装甲弹药所要对付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装甲防护技术发展,在战斗全重许可条件下,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等主战坦克装甲大多可移植到步兵战车。典型步兵战车的装甲防护性能列于表3.3。
表3.3 典型步兵战车装甲防护性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