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彻毁伤模式与侵彻体材料特性、结构形状、碰撞条件、靶板材料、厚度以及结构等都有直接联系。按厚度,靶板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薄靶:侵彻体侵彻过程中沿靶板厚度方向应力应变无梯度分布。
(2)中厚靶:侵彻体侵彻过程中会受到远方边界表面影响。
(3)厚靶:侵彻体进入靶板相当距离后才受到远方边界表面影响。
(4)半无限靶:侵彻体侵彻过程中不受远方边界表面影响。
侵彻作用下,不同厚度靶板破坏模式不同,主要包括脆性破坏、层裂破坏、冲塞破坏、花瓣形穿孔、崩落破坏、延性穿孔等类型。
脆性破坏一般出现于靶板材料拉伸强度明显低于压缩强度时。侵彻过程中,弹丸撞击产生的压缩应力超过靶板材料抗压强度,穿孔处将产生大量向外延伸的径向裂纹,典型脆性破坏毁伤模式如图1.12(a)所示。
靶板材料压缩强度大于拉伸强度时,弹丸侵彻作用下,在非加载表面附近,一个或多个稀疏波相互作用导致靶板材料发生失效,形成层裂;对低密度靶板,初始应力超过材料极限强度时也易导致材料发生层裂,如图1.12(b)所示。
柱形或钝头弹侵彻刚性薄靶或中厚靶时,弹丸挤压作用下,弹靶接触位置环形截面处产生显著剪切效应,并同时产生热量。由于侵彻过程速度较高,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传导,剪应力聚集区域温升显著,靶板局部抗剪强度降低,随弹丸侵彻产生柱状塞块,即为冲塞破坏,如图1.12(c)所示。
图1.12 典型靶板破坏模式
外形变化很大的弹丸侵彻延性薄靶时,首先引起沿穿孔的星形径向破坏。弹丸继续侵彻时,星形裂纹向整个靶板厚度和径向扩展,裂纹间角料转折成花瓣状,在靶板上形成花瓣形穿孔,如图1.12(d)所示。
钝头弹侵彻强度较低中厚靶时,由于弹丸撞击,靶板受到强烈冲击,靶内产生压缩应力波。压缩应力波传到靶板背面发生发射,形成一道自靶板背面与反射应力波传播方向相反的拉伸波。入射压缩波与反射拉伸波相互干涉,在靶内一定厚度处出现拉伸应力并超过靶板抗拉强度,靶板背面产生崩落碎片,导致靶板产生崩落破坏,如图1.12(e)所示。
锥形或卵形头部弹丸侵彻延性靶时,由于弹丸挤压,靶板穿孔处产生剧烈膨胀,靶板材料轴向和径向塑性变形,被挤向穿孔入口和出口处,并随弹丸贯穿过程将孔口扩大,在靶板上形成延性穿孔,如图1.12(f)所示。
对于锥头弹丸正撞击下延性金属靶板的破坏,延性穿孔和冲塞破坏是两种最主要的破坏模式。从本质上讲,不同耗能机制和运动破坏过程决定最终破坏模式:随侵入深度的增加,弹丸不断将靶体材料挤向两侧,当弹丸头部到达靶板背面时,靶板发生延性扩孔;弹丸头部压入靶体过程中,由于弹靶相互作用,在接触区边缘形成剪切合力,达到材料剪切破坏极限后,则形成冲塞破坏。
若仅考虑靶板的局部变形,则以上两种破坏模式的转化临界条件为:当弹丸头部刚达到靶板背面的同时满足了剪切破坏条件。根据H与Ln的大小,该转换模式的出现面临两种情况,如图1.13所示。
图1.13 不同临界条件下弹靶作用模型
当H>Ln时,典型弹靶作用模型如图1.13(a)所示,弹丸尖部刚好达到靶板背面且满足剪切破坏条件。假设不考虑速度效应影响和塑性变形堆积,靶体材料对弹丸表面的压力可表述为σn=ασy,式中系数α可表述为
由靶体材料对弹丸表面压力方程
临界锥角θc可表述为
当H<Ln时,典型弹靶作用模型如图1.13(b)所示。弹丸尖部刚好达到靶板背面且满足剪切破坏条件,此时弹丸的圆柱段尚未侵入靶体,仍假定弹丸表面压力为σn=σ0,靶体材料对弹丸表面压力方程可表述为
比较式(1.4)和式(1.3)可以发现,两种条件下锥角θ表达式相同。根据式(1.1)和式(1.4),可获得临界锥角θc与几何参数H/d、靶板的材料参数σy、E、Ep等因素关系,表明靶板材料屈服应力越大,弹头临界锥角越大。
为便于分析,引入变量K2,定义为:当Fmax=Fc时,H/d=K2。根据靶板厚度(H)与锥头部分长度(Ln)之间的相对大小和厚径比H/d与K1之间的相对大小,K2的值有如下四种情况:
(1)当H≤Ln,H/d<K1时,K2通过式(1.5)计算:(www.daowen.com)
(2)当H≤Ln,H/d≥K1时,K2可表述为
(3)当H>Ln,H/d<K1时,K2通过式(1.7)计算:
(4)当H>Ln,H/d≥K1时,K2可表述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薄靶的破坏行为往往表现为伴有整体变形的简单剪切破坏,无绝热剪切现象的出现。基于Wen-Jones模型,忽略绝热剪切效应,可分析包含整体大变形的平头弹丸冲击下靶板冲塞破坏。
从机理上讲,材料绝热剪切破坏是热软化和塑性应变硬化竞争的结果,当绝热温升导致的热软化超过塑性应变硬化时,材料的承载能力开始降低,随即发生绝热剪切破坏。首先分析简单剪切破坏与绝热剪切冲塞破坏的临界条件,对于有总体变形的情况,该模型基于剪切塑性铰的理论给出了靶板发生局部剪切破坏时,弹丸的局部侵入深度Pc,可表述为
根据绝热剪切模型,绝热剪切失稳时弹丸的局部侵入深度Pi可表述为
比较Pi和Pc值,靶板将出现两种破坏模式:Pi<Pc时,靶板破坏时发生绝热剪切失稳;Pi>Pc时,靶板局部剪切破坏时无绝热剪切失稳。
该过程中两种破坏模式转化的临界条件即为Pi=Pc,则根据式(1.9)和式(1.10),结合绝热剪切失稳临界剪应变γi,两种破坏模式转化时临界厚径比(H/d)c为
式(1.11)表明,材料的硬化较强,τ0和m较小时,发生绝热剪切失稳的临界厚径比更大。同时,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H/d<K2时,靶板为薄靶;当H/d≥K2时,靶板为厚靶。
对于厚靶的冲塞破坏,存在两种破坏模式,一是弹头压入后发生绝热冲塞破坏,通过两阶段冲塞模型分析;二是作用过程由弹头压入阶段、侵彻扩孔阶段和绝热冲塞阶段组成,通过三阶段冲塞模型分析。研究表明,当金属靶板在锥头弹丸正侵彻下产生冲塞破坏时,若H/d≤(H/d)c2,即可通过二阶段冲塞破坏模型分析;若H/d>(H/d)c2,即可通过三阶段冲塞破坏模型分析。
临界厚径比(H/d)c2表述为
式中,τM为材料发生绝热剪切失稳时对应的最大剪切应力。
基于上述分析,临界锥角θ随H/d变化如图1.14所示。结合式(1.11),冲塞破坏时,若H/d≤(H/d)c,则为简单剪切破坏;若H/d>(H/d)c,为绝热剪切破坏;若H/d>(H/d)c2,则破坏过程前期为扩孔过程,后期为绝热冲塞破坏。
图1.14 临界锥角θ随H/d变化
综上所述,图1.14可分为若干破坏区域,分别为以下几方面。
(1)当θ<θc且H/d<K2时,为薄靶的扩孔破坏。
(2)当θ<θc且H/d≥K2时,为厚靶的扩孔破坏。
(3)θ≥θc且H/d<K2时,为简单剪切冲塞破坏。
(4)θ≥θc且K2≤H/d≤(H/d)c2时,为绝热剪切冲塞破坏。
(5)当H/d>(H/d)c2时,为先扩孔后绝热冲塞破坏。
由图1.14中可知,随着H/d增大,弹丸临界锥角θc先减小,当H/d达到一定值时,弹丸的临界锥角θc逐渐趋于一定值。考虑到θc的物理意义,可以认为当θc≥0时,靶板发生冲塞破坏,即为图1.14中θc曲线上方的区域;当θ<θc时,靶板发生扩孔破坏,即为图1.14中θc曲线下方的区域。
对扩孔破坏模式而言,K2值根据方程(1.5)~方程(1.8)求解。由图1.14可知,对于扩孔破坏,K2与弹丸锥角θ相关,θ值较大时K2值也较大。同时,θ取值还与靶板固支半径与弹丸半径比值R/a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