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目的
(1)学会共射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方法,观察静态工作点变化对电压增益的影响。
(2)掌握电路的电压增益、输入与输出电阻、通频带的测试方法。
2)实验设备
(1)MDS-Ⅴ模拟电路实验系统 一台
(3)函数信号发生器(YB1603P)一台
(4)双踪示波器(YB4320C)一台
(5)晶体管毫伏表(YB2172/YB2173)一台
(6)指针式万用表(MF-47)一只
3)实验原理
如图3.11所示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的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图中,由Rb21、RP2和Rb22构成分压偏置电路,RP2用来调节电路的静态工作点,Rb21为保护电阻,防止RP2调到零时晶体管因基极电流过大而损坏。电源VCC为整个电路提供能源,保证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集电极电阻Rc2将电流的变化转换成电压的变化并反映在输出端。发射极电阻Re21、Re22起到直流负反馈作用,以稳定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耦合电容CS、C2传递交流信号,又起到电路级与级之间静态工作点的隔直作用。发射极旁路电容C3可以使交流短路,用以消除发射极电阻带来的增益减小。RS用来测量放大器的输入电阻。
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i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i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o,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图3.1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4)实验内容
(1)在模拟电路实验系统上,选择“基本、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及RC振荡电路”单元,在图3.11的基础上接成共射极放大电路,即“1”端接信号源,“3”端为信号输入端,“4”端为信号输出端,“2”端接地。布线时应选用短导线。
(2)接通直流稳压电源,将其输出电压调至+12 V,再关断电源,用导线将电源输出分别接至实验系统“电源输入”单元的“+12 V”端和“GND”端,再将+12 V电压接至本单元的“+12 V”端和“⊥”端。在检查电源无误后,才能接通电源。
(3)调整静态工作点
①调节RP2,使UC=9 V。
②保持静态工作点不变,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挡)测量UB、UC、UE值的大小,将数据填入表3.4中。
表3.4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
(4)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
①电路输出端空载(即“4”“6”端断开),在放大器输入端接上电阻RS(1 kΩ)后,在“1”端加入5 mV(f=1 kHz)的正弦波信号US,见图3.11。用晶体管毫伏表测出放大电路输入电压Ui及输出电压Uo′(空载)的值,测出对应的电压放大倍数Au′(空载)的值,数据填入表3.5。(注:表3.5中的Ui≠US)。
②电路输出端接上负载RL=2.4 kΩ,测量输出电压Uo及对应的电压放大倍数Au。(www.daowen.com)
表3.5 放大电路参数测量表
图3.12 Ri、Ro测量电路原理图
(5)分别测量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
测量Ri、Ro的电路原理图如图3.12所示。由图3.12可推出:
式中:Uo′——电路输出端空载时的输出电压;Uo——电路输出端带上负载时的输出电压。
测出Ri、Ro的值填入表3.5,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6)测量上、下限频率fH与fL
在输入端“3”端加入Ui=2 mV(1 kHz)的正弦波信号,测出电路输出电压Uo的值,根据fH、fL的定义,保持输入信号的大小不变,改变输入信号Ui的频率,当输出电压的大小变为0.707Uo时,此时所对应的频率分别为fH、fL。
(7)观察波形失真
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分别调至ICQ=0.8 mA、ICQ=2 mA,在输入端“3”端加入1 kHz的正弦波信号,调整输入信号,使示波器上观察到的输出电压波形出现一边失真,记录波形,并分别说明是什么失真。
5)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有关本实验系统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要求,列写好实验测试步骤及其相关仪器的测试图。
(3)对所测量的电路参数进行理论计算,以便与实验测量值进行比较。
6)实验报告
(1)列出测量结果与理论值的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2)在坐标纸上画出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波形。
7)思考题
(1)影响工作点稳定的因素有哪些?采用何种方式能稳定静态工作点?如何调整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Q点与输出波形失真有何关系?
(2)测量静态工作点时,用万用表分别测量晶体管的各极对地电压,而不是直接测量电压UCE、UBE,为什么?能否用晶体管毫伏表测量静态工作点?为什么?
(3)若把实验电路中的NPN管改为PNP管,电路中的参数应作哪些调整才能正常工作?
(4)分析理论估算与实测工作点和放大倍数的误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