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RLC串联谐振实验优化

RLC串联谐振实验优化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实验目的学会用实验方法测定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压和电流以及学会绘制谐振曲线。如维持外加电压U不变,并将谐振时的电流表示为:电路的品质因数Q为:改变外加电压的频率,作出如图2.19所示的电流谐振曲线,它的表达式为:图2.19不同Q值时的电流谐振曲线当电路的L及C维持不变,只改变R的大小时,可以作出不同Q值的谐振曲线。要提高RLC串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电路参数应如何改变?

RLC串联谐振实验优化

1)实验目的

(1)学会用实验方法测定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压和电流以及学会绘制谐振曲线。

(2)加深理解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和电路品质因数物理意义。

2)实验原理

含有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电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呈现电阻性,即整个电路的总电压与总电流同相位,这种现象称为谐振。谐振时,电路的电抗为零,电路的复阻抗Z=R+jX=R,此时阻抗值最小,电路对外呈现纯电阻性,在输入电压Ui为定值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最大值。当电路的参数一定时,调节信号源的频率,可使电路发生谐振(称为变频调谐);当电源的频率一定时,改变电路的参数L或C的数值也可使电路发生谐振。

在RLC串联谐振电路中,当外加正弦交流电压的频率可变时,电路中的感抗、容抗和电抗都随着外加电源频率的改变而变化,因而电路中的电流也随着频率而变化。将这些物理量随频率而变化的特性绘成曲线,就是它们的频率特性曲线。

将它们的频率特性曲线绘出,就得到如图2.18所示的一系列曲线,当XL=XC时的频率ω叫做串联谐振频率ω0,这时电路呈谐振状态,谐振角频率

图2.18 串联谐振电路频率特性曲线图

谐振频率为:

可见谐振频率决定于电路参数L及C,随着频率的变化,电路的性质在ω<ω0时呈容性;ω>ω0时呈感性;ω=ω0时,即在谐振点呈纯电阻性。

如维持外加电压U不变,并将谐振时的电流表示为:

电路的品质因数Q为:

改变外加电压的频率,作出如图2.19所示的电流谐振曲线,它的表达式为:

(www.daowen.com)

图2.19 不同Q值时的电流谐振曲线

当电路的L及C维持不变,只改变R的大小时,可以作出不同Q值的谐振曲线。Q值越大,曲线越尖锐。在这些不同Q值谐振曲线图上通过纵坐标I/I0=0.707处作一平行于横轴的直线,与各谐振曲线交于两点——ω1及ω2,Q值越大,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越小。可以证明:

上式说明,电路的品质因数越大,谐振曲线越尖锐,电路的选择性越好,相对通频带(ω21)/ω0越小,这就是Q值的物理意义。

3)实验内容

图2.20 串联谐振实验电路图

(1)实验电路如图2.20所示,选C=1 μF,R=100 Ω,L=100 mH(用互感器原边),保持Ui=8 V,调节信号源的频率由小逐渐变大(注意要维持信号源的输出幅度不变),当电路中的电流I的读数为最大时,信号源输出信号的频率即为电路的谐振频率f0。在谐振点两侧,依次各取4~6个测量点,逐点测出电路中的电流I,作出电流谐振曲线。(2)选C=1 μF,R=400 Ω,L=100 mH(用互感器原边),重复步骤(1),完成表2.17。

表2.17 串联谐振测量表

4)实验报告

(1)在坐标纸上绘出两种电阻的电流谐振曲线,并比较上述两种曲线的特点。

(2)计算相对通频带与Q值。

5)思考题

(1)根据实验电路给出的元件参数值,计算电路的谐振频率。

(2)改变电路的哪些参数可以使电路发生谐振,电路中R的数值是否影响谐振频率值?

(3)如何判断电路是否发生谐振?测试谐振点的方案有哪些?

(4)要提高RLC串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电路参数应如何改变?

(5)本实验在谐振时,对应的UL与UC是否相等?如有差异,原因何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