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X射线衍射仪(Ulti ma IV,Rigaku,日本)分析所合成荧光粉的物相,测试条件为用Cu靶作为辐射源,入射波长λ=1.504 5Å,工作的电压以及电流设置为40 k V和40 mA,扫描的速度选择5°/min,扫描角度2θ设置为10°~80°区间,扫描步长为0.02。采用日立F-4500荧光光谱仪分析荧光粉的光致激发光谱和光致发射光谱,其中激发光源选用150 W的氙灯。
1)XRD数据分析
早在1980年的时候,Merinov等人[124]首次报道了Na5Y4(SiO4)4F化合物,此后并没有关于Na5Y4(SiO4)4F的其他相关报道。这是一种能够被看作(Na YSiO4)4·NaF固溶体的物质。因此,可以通过具有代表性的Eu3+离子对其掺杂制成荧光粉,并通过与NaYSiO4∶Eu3+荧光粉的性质相对比而讨论荧光粉基质里F-离子的电负性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据报道,Na5Y4(SiO4)4F为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晶胞参数为a=11.579(3)Å,b=11.579(3)Å,c=5.396(1)Å,V=723.46Å。其中,Y3+离子在此晶体结构中配位数为6,当Eu3+离子在配位数为6时,离子半径为0.947Å,接近于Y3+离子的0.900Å。因此,基于Eu3+离子与Y3+离子相似的离子半径和相同的价态,可推断在Na5Y4(SiO4)4F晶体结构中,Eu3+离子作为发光中心时,优先占据Y3+离子位置。图2.21给出了Na5Y4(SiO4)4F的结构示意图与Eu3+离子在Na5Y4(SiO4)4F基质中的配位环境。
图2.21 Na5Y4(SiO4)4F的结构示意图(a)与Eu3+在Na5Y4(SiO4)4F基质中的配位环境
图2.22为无掺杂Eu3+离子、掺杂50 mol%Eu3+离子、掺杂100 mol%Eu3+离子的Na5Y4(SiO4)4F的XRD图谱。通过将其与Na5Y4(SiO4)4F的XRD标准卡片PDF#72-2471对比可知,在掺杂的过程中,XRD数据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杂峰,因此可认为Eu3+离子很好地掺杂进了Na5Y4(SiO4)4F基质中。由此得到了相态单一的物质。
图2.22 Na5Y4(SiO4)4F∶x Eu3+(x=0,0.5,1)的XRD图谱
图2.23 Na5Y4(SiO4)4F∶0.5Eu3+荧光粉与NaYSiO4∶0.5Eu3+荧光粉的光致激发光谱(λem=615 nm)
2)Na5Y4(SiO4)4F∶Eu3+荧光粉荧光性能分析(www.daowen.com)
从图2.23中可以看出,Na5Y4(SiO4)4F∶0.5Eu3+荧光粉在220~280 nm有一个较宽的激发带,这是由于O2-离子的2p轨道和Eu3+离子的4f轨道之间的价态转移导致的,这种价态转移受基质晶格的强烈影响。在280~500 nm之间,有着许多受到Eu3+离子的4f-4f跃迁作用而出现的尖峰激发带。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最高点397 nm和467 nm的两个激发带,这两个激发带分别是受到Eu3+离子的7F0_5D2跃迁和7F0_5L6跃迁作用的结果。从图中也可以看出,Na5Y4(SiO4)4F∶0.5Eu3+荧光粉的397 nm的激发峰是最强的,也就是说Na5Y4(SiO4)4F∶0.5Eu3+荧光粉更适合用于近紫外芯片LED。氧氟化物基Na5Y4(SiO4)4F∶0.5Eu3+荧光粉的光致激发光谱强度相比于无氟的氧化物基Na YSiO4∶0.5Eu3+荧光粉的光致激发光谱的发光强度有着明显的增强,而且,氧氟化物基Na5Y4(SiO4)4F∶0.5Eu3+荧光粉的价态转移带也有着明显的蓝移,这是由于Na5Y4(SiO4)4F∶0.5Eu3+荧光粉基质中的F-离子的电负性作用的结果。
图2.24 397 nm波长激发下Na5Y4(SiO4)4F∶x Eu3+(x=0~0.6)荧光粉的发射光谱
图2.24给出了在不同Eu3+离子掺杂浓度下Na5Y4(SiO4)4F∶Eu3+荧光粉在397 nm的激发波长下的发射光谱。从图中可以看出,Na5Y4(SiO4)4F∶Eu3+荧光粉在浓度变化的情况下,发射峰的峰形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的发射峰位于579,591,615,654,700 nm。这一系列的发射峰值分别跟Eu3+离子的5D0_7FJ(J=0,1,2,3,4)跃迁相互照应。图2.24中插图为Na5Y4(SiO4)4F∶x Eu3+(x=0.1~0.6)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不同Eu3+离子掺杂浓度的关系图。当掺杂浓度慢慢增大的时候,Na5Y4(SiO4)4F∶Eu3+荧光粉的发射峰的数值也逐渐增加,但是当掺杂浓度达到x=0.5时,Na5Y4(SiO4)4F∶Eu3+荧光粉的发射强度最高,当掺杂浓度超过0.5时,Na5Y4(SiO4)4F∶Eu3+荧光粉的发射强度开始下降。一般来说,随着掺杂浓度的逐渐增加,激活剂之间会出现能量转移的现象,会触发能量传递至晶体缺陷和杂质缺陷等能量缺陷,这种能量传递即造成了浓度淬灭的效应。临界距离表示发生浓度淬灭时Eu3+离子之间的距离。用Blasse给出的计算公式[125]:RC=2[3V/(4πx0N)]1/3来计算临界距离RC,其中,V表示晶胞体积,x0表示临界浓度,N表示在晶胞中可以掺杂的可用点位。对于Na5Y4(SiO4)4F∶Eu3+来说,V=723.46Å3,x0=0.5,N=6,计算可知,临界距离RC=7.72Å。根据Blasse的理论[126],如果Eu3+_Eu3+之间的距离大于5Å,那么发光中心之间不发生迁移,交互作用也不起作用。因此,在Na5Y4(SiO4)4F∶Eu3+荧光粉中,高浓度的浓度淬灭效应是可能发生的。
图2.25 397 nm波长激发下Na5Y4(SiO4)4F∶0.5Eu3+荧光粉和NaYSiO4∶0.5Eu3+荧光粉的发射光谱
此外,比较了在397 nm激发波长下Na5Y4(SiO4)4F∶0.5Eu3+荧光粉与Na YSiO4∶0.5Eu3+荧光粉的光致发射光谱的强度。从图2.25中可知,Na5Y4(SiO4)4F∶0.5Eu3+荧光粉的光致发射光谱强度是Na YSiO4∶0.5Eu3+荧光粉光致发射强度的1.4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Na5Y4(SiO4)4F中F-离子的电负性的作用。Eu3+离子的5D0_7F2跃迁是电偶极跃迁,对于晶体环境变化表现出的性质极为灵敏。对于发光物质来说,每一个发光主体都是特定的,而中心离子的发光则受到所处晶体环境的影响。由于F-离子的电负性为3.98,明显高于O2-离子的3.44。因此,当F-离子进入主体晶格中时,Eu3+离子周围的电负性增加,直接导致了5D0_7F2跃迁的增强,因此引起了氧氟化物基Na5Y4(SiO4)4F∶Eu3+荧光粉相较于氧化物基Na YSiO4∶Eu3+荧光粉发射强度的增强。
3)色度坐标分析
图2.26为Na5Y4(SiO4)4F∶Eu3+荧光粉的CIE色度坐标。在CIE色度坐标中,Na5Y4(SiO4)4F∶Eu3+荧光粉在x=0.64,y=0.36位置,与标准红光的x=0.67,y=0.33非常相近。由插图可以看出,荧光粉有明亮的红光。又考虑到相较于NaYSiO4∶Eu3+荧光粉,Na5Y4(SiO4)4F∶Eu3+荧光粉有着更低的合成温度,因此,Na5Y4(SiO4)4F∶Eu3+荧光粉更适合于近紫外白光LED的应用。
图2.26 Na5Y4(SiO4)4F∶Eu3+荧光粉的CIE色度坐标[插图为365 nm紫外线照射下Na5Y4(SiO4)4F∶Eu3+荧光粉的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