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传统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语言分析

我国传统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语言分析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传统民间剪纸概述剪纸,是遍布于我国传统民间社会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是中国亿万的劳动妇女群体,但是,由于剪纸创作者普遍的文化水平以及审美水准不高的原因,剪纸在中国艺术史上却占不到应有的地位。由此可见,民俗活动与民间剪纸是有直接的联系。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是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是民俗活动的艺术张扬。

我国传统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语言分析

(一)传统民间剪纸概述

剪纸,是遍布于我国传统民间社会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剪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者和功能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价值之大,都是其他艺术种类无法相比的。剪纸是一门极简艺术,纸张在剪刀的每一次接触中改变自身的形态。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是中国亿万的劳动妇女群体,但是,由于剪纸创作者普遍的文化水平以及审美水准不高的原因,剪纸在中国艺术史上却占不到应有的地位。如同漫山遍野的野花,凭其朝气蓬勃的旺盛生命力,在人民的生活中年复一年的开放与生长,是一种民间自发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民间剪纸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旺盛生命力,是因为民间剪纸在民间生活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与各种方面,比如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水平、历史社会文化等文化现象相关联的,张紫晨教授说过“它(指剪纸)大部分都是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它的内容与形式又充分放映着民间风俗的各种事象。它与其他民间艺术、民间游艺、特别是民间习俗,都是密切地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可以说,它是一个立体的存在。”由此可见,民俗活动与民间剪纸是有直接的联系。

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是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是民俗活动的艺术张扬。例如,从新疆出土的晋至唐代殉葬品中,就发现有纸钱、纸人等,而且纸人数恰为七枚,进一步印证了文献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将剪纸作为死者殉葬品,是用于崇信佛教、祭奠鬼神。按剪纸的用途可分为张贴用的剪纸、摆衬用的剪纸、刺绣缂丝底样、蓝印花布的印板四大类,可见传统民间剪纸的表现载体是非常多样的。

中国民间剪纸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用有秩序的线条将三维空间的物象变为二维空间的平视构图,用简练的线条对素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删减,进行概括突出画面的重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域环境背景使剪纸产生了“北方粗狂、南方秀丽”的地域特点,在南方以扬州剪纸为例,其特点是以画为稿,构图简练、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线条圆滑、显得清秀而挺拔,给人以厚实完整之感,具有优美、清秀、细致、玲珑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北方以陕西剪纸为例,内容一部分是继承传统一部分是贴近生活。陕西剪纸具有纯朴粗犷,色彩感情强烈的特点。不同地域的民间剪纸表现现实的生活的题材中,又不约而同地反映出民间剪纸所依赖的具有人类思维认知与发展阶段的共同视觉心理基础。

(二)民间剪纸艺术形式语言

形式语言是为了特定应用而人为设计的语言,是指按一定规律构成的句子或符号串的有限或无限的集合,形式语言的具有高度的抽象化。形式语言是载体,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承载创作者的思维并使艺术创造力得以实现,承担着表达和抒发人类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传播和展示美、启迪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等方面的作用。艺术作品的语言是表现形式,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艺术语言的类型有写实、夸张、隐喻和象征。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相应的“艺术载体”,这样的“艺术载体“是指各种艺术体裁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的艺术形式语言,是创作者将自己的灵感和内容附着其中得以表现和成型的方式方法。艺术作品形式的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其形式语言。

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之一,剪纸艺术的形式语言是剪纸创作者将自己的灵感和内容附着于剪纸中,使剪纸能够表现和成型的一种方式方法。广泛的剪纸题材通过造型、构图、形态装饰、色彩等形式语言表达,构成了完整的剪纸艺术作品。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具有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

1.民间剪纸题材与其题旨的隐寓性与高度概括、简洁性

(1)民间剪纸的题材

民间剪纸的题材很广泛,多以名生、民俗为题材,它放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寄托了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大致可分为一下几类:

实际生活题材,我国传统民间剪纸的创作者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家庭妇女,因此,他们的剪纸题材多数来源于周围的实际生活景象。来源于生活的题材,创作出的剪纸作品内容也带着浓厚淳朴的生活气息。比如喂鸡养猪、放牛牧羊、骑驴赶车,参加劳动搞家庭副业,或是直接以家禽家畜为题材,如鸡鸭、牛马羊、骆驼、猫狗等,也有表现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花草各种瓜果、蔬菜等。

吉庆寓意的题材,像是在祝寿使用的“麻姑献寿”,寓意副手双全。“月下老人”暗示婚姻为上天赐予的美好姻缘。表现这些寓意的时候场是运用谐形法、谐音法、象征法来传达。谐形法,用可以代表某一形象或是场景的事物或特征来表现。比如说,剪刻出一条鱼,就表示是湖河。表示天空可以剪刻一朵云或是一只鸟。这是简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谐音法,以音象形的表现手法。比如,在公鸡身上剪刻上花表示此为花公鸡,“连年有余”就是剪刻上谐音“连”的莲花和谐音“余”的鲤鱼。象征法,借某种物象来表示某种概念,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让人产生联想。像是石榴象征着多子多孙、桃子象征着绵延长寿松树象征常青等。

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题材,戏曲题材尤以京剧脸谱为最多。古时候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是通过戏剧等艺术形式在各地传播,人们在传诵的同时通过剪纸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如江浙一带流行越剧,当地的戏曲人物和传说题材大部分取材于当地流行的“红楼梦”“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白娘子传奇”等传说故事的情节。而临近京剧发源地的北京的蔚县以京剧脸谱最为著称。此外像是“八仙过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民间传说故事是剪纸作品中经常表现的题材。

(2)民间剪纸题材题旨的隐寓性

中国人喜欢表达以至于人性上的“含蓄”,是受儒学道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儒家推崇以“象”表“意”,在这种民族性格的影响下,中国喜欢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更多喜欢“言尽而意无穷”“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蓄美,而不是“一览无余”的坦率与直白。

中国剪纸图案始终延续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利用象征、寓意、符号、比拟、谐音、文字等表现手法来反映人们对幸福向往,通过文化传承各种形式的隐寓性,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符号谱系。

(3)民间剪纸的高度概括与简洁性

制作剪纸工具、材料以及本身其他条件的限制,民间剪纸由于受到制作工具制作材料和本身条件的限制,久而久之,用剪刻的形式去表现客观物象形成了高度概括与高度简洁的艺术特征,形成了一套确定的纹样符号,所要表达的主题大家都能看得明白读得懂。

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符号化纹样是指使用艺术手段所提炼出来的,可以反映人类情感的图案。剪纸作为民俗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逐渐形成一种直观的民族标识符号元素,每个纹样都包含了被大家共同认可的寓意,存在一套确定的符号化纹样。符号有二元对立的概念——能指和所指。简单的说,能指是形式、是表象;所指是内容、意义和概念。

在民俗剪纸中,是符号的形式即剪纸纹样的形体;所指为符号内容,即某种纹样代表了具体特定的含义。剪纸以符号为中心,运用不同的纹样来组合表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

2.民间剪纸主观意象造型与构图的特征

剪纸符号的基本构型思维方式是意象。意象思维是借助联想、想象、类比、直觉等多种形象方式来揭示事物内涵,表达主体对意念的理解和对生命的觉悟。伏羲认为“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同理在民间剪纸的生成,是剪纸作者之主观群体意识对着事件的万象万物的直觉感悟。

剪纸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美术品种,有着自己独有的造塑与构成方式,这种方式按照作者主观意象去创作,不被物象原有的自然形态左右。既主观意象造型和主观意象构成方式。

(1)主观意象造型的特征

民间剪纸艺术家把客观世界的可视素材经过归纳加工转换为装饰形象造型,化繁杂为简洁,化立体为平面,化具象为抽象,使不规则的事物规则化,原始状态事物条理化,自然状态程式化,抽象感情形象化等等,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美的特点满足人们对装饰美的特殊需要。

1)纯朴的“多维”造型

剪纸中的“多面”形式表现,即是多维的剪纸形式。中国劳动人民的劳作过程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是相互依存的。劳动人民关心客观的“劳动”和“生长”过程的发展情况,转换“劳动过程”与“生长过程”成为农民的一种自动行为,把这种多于过程的理解诠释到剪纸作品中,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使劳动人民具有“过程情结”。“多维”便是农民“过程情结”的一种剪纸形式。著名的陕北剪纸艺术家张林召,把这种艺术形式运用如火纯青。张林召剪纸作品表达“多面”人物形象时,通常把眼睛作为不变的部分,通过不同时间的人物表情通过轮廓、眼睑、鼻子、颧骨连接不同来表现多面的效果,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如图4-40中乳母的头像特征,用两面的人物表情来表现乳母照顾孩子现实的生活过程,更加生动而灵动的放映乳母代表的贤惠勤劳的母亲们的形象。(www.daowen.com)

图4-40 母亲照顾儿子图

2)随心表意的“多层次”造型

民间剪纸创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融入客观的物象中,带着极强的自由随意性和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创作是一种意象的感知,观物取象,立象表意,只求神似,不会局限于物象的真实轮廓和内容。剪纸创作者每一次创作从题旨的内涵到其形象的表达都是来源于自然又超脱于自然,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思维感观,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这种随心表意额主观能定性在剪纸作品空间中表现为非逻辑的空间多层次。例如高凤莲《一家人》,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屋子、人在一个平面上,前后人物、动物与物体不受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局限,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场景。

此外,我们在剪纸作品中也能看到一年四季的花卉同时开放,鸟不一定在天上飞,鱼不一定在地上游,人骑在公鸡而不是马上等等打破常规的“多层次”主观能定性造型。呈现出特殊的视觉效果同时,表达了作者内心情感和美好愿望。

(2)主观意象构图的特征

1)平面化透视的构图模式

中国民间剪纸不受近大远小为基本的相待绘画透视法的局限,剪纸画面上并无远近、内外、正侧视、表现再现、具象抽象、主客观、虚实、过去现在等现代绘画理论遵循的规律,这是民间剪纸特有的一种超越现实、非正常逻辑、超越时空的平面构图思维方式。将不同的时空交叉融合,民间剪纸采取的是中国传统的“全视角“散点透视方法。剪纸创作者将元素呈现在二维的平面空间里。为了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环境,场景和过于复杂的物象,剪纸的构图形式和规律都严格遵循着形式美法则。像是上文提到的高凤莲的《一家人》,即是用平面构图的方式来表现“多层次”的造型特征。

2)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的构图规律

民间艺人在创作过程中遵循形式美法则来避免这种平面构图的形式特征造成的画面混乱和繁复。

美是存在于规律之中的,民间价值作品的构图规律和表达形式遵循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传达出独特的剪纸构成形式美感。一幅剪纸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其形式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剪纸创作者依照美的形式法则,组合成新画面的一种理性思维创造活动,平面构图格式多数都是对称的结构,使剪纸画面效果稳定,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是对称与均衡。我国最早的剪纸对称作品对猴和对马等团花剪纸图案,也遵循了这原则。对称作品的形式美感是稳定大方的,而均衡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整体画面重心的稳定性,形式美感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另一种常见的剪纸构图规律是条理与反复,将剪纸中的物象或者元素高度概括和提炼后,按照一定的规律有序的放到作品中叫作条理。在剪纸画面中出现类似或者相同的形状或者元素叫反复。祁秀梅的作品《鹿鹤同春》,将叶子、花瓣、枝条、鹿、鹤等这么多的物象放在一个二维平面内,通过条理化的排列重构,使画面协调饱满。祁秀梅的作品《平头狮子》,锯齿状的线条和长条形线条反复的放置于画面中来表现狮子的体毛特征,打破了单一单薄感觉,使作品生动传情。

3.民间剪纸的形态装饰特征

民间艺人的个人剪纸艺术风格可以看出用线捕捉物象外观的不同,有自己的特点的造型线条。陕西张林召人生经历曲折,用线上给人以短促参差比较粗犷,表现出命运的坎坷与苦涩。她的作品则传达要惜福,思苦忆甜的想法。江苏王桂英线条爽朗流畅,她的作品充满纯真和情趣,充满了生动鲜活的生活气息,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关爱。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它们用线所根据的不同原则。剪纸时,一剪刀下去很难能够像画中国画一样一笔画出富有节奏感的线条,剪线无论是阳线还是阴线有几个特征:剪成的线迂回不断的,则可以镂出阴图;剪线不相连时,则不显示图形;两条剪线交叉时剪线剪的纸脱落,在剪纸中最好避免剪线间交叉,剪纸中线线相连的特征要求剪线不断和不交叉。张林召和王桂英的作品上,可看出她们作品用线上的节奏把控与感染力是用剪线传递的,剪线的曲折表现出线条的顿挫。

根据不同的剪刻方法,分为阴刻、阳刻、阴阳刻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各种剪刻方法最基本的要素是线条,用线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线条在剪纸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线线相连、连贯成一体的是阳剪的线条,减去的部分是互相隔断的,例如在阳剪中,本身互不相连的人的面部五官眼睛、脸颊、鼻子、眉毛和嘴巴是要相互连接的。阴剪一般把图案自身剪掉,线线之间是不相连的。线条是有表情的,这种“表情”是融合了创作者的自我主观艺术,剪纸作品则体现了不同艺人的不同艺术风格和情感投入。例如,喜悦的线条表情是畅快淋漓的,剪出的线条简洁利落;愤怒的线条表情是不流畅的,通常是直来直去;惊恐线条表情一般都是杂乱无章、无秩序的。当然,中国传统民间剪纸有很多不同形式的风格,但是总体上的特征是质朴的,明快的且对比极其强烈。

4.艳丽浓烈的色彩特征

(1)色剪纸的色彩特点

彩色剪纸的特点使纯度高、对比很强烈,在整体上能够形成统一,其主要用色是以象征性的色彩为主。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受中国传统色彩观的五色观影响,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也影响着剪纸中色彩的运用。特定色彩的象征性即用一定的色彩隐喻某种理性的或观念的含义。剪纸具有自身的色彩象征性,色彩即使视觉上的、感性的知觉形式,还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人文的体现。传统的剪纸单色以象征喜庆的红色为主,其他的有色剪纸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比如黄色在等级制度中是皇家的专用色,平民老百姓是被禁止使用的。剪纸人发乎本性的主观创作思想和毫不做作的意图,在剪纸用色上主观性很强,色彩的搭配和对比大胆。比如在喜庆和热闹的气氛用红色来烘托,配合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纹样,红色一般是结婚生子,逢年过节等时候常用的色彩。再比如,黑色与白色的对比来体现善与恶,绿色象征生命、和平和生命力等等。人们从自己约定俗成的主观意识来理解色彩,并运用到剪纸的创作之中,以此传达剪纸艺术自身区别于其他类别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充分传达了劳动人民最质朴最真情的情感。

(2)高纯度的限色表现

民间剪纸的色彩运用,既不是西方的环境色和装饰色,也不是我国传统绘画的固有色,而是由作者主观意象选择的“随意色”形成了我国民间剪纸的色彩特点是既艳丽又十分强烈的。民间剪纸长期受到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制约,在色彩的应用上精炼而少量。中国民间用色遵循“色要少、还要好,看你用得巧不巧。”可见,运用很有限的颜色来传达其独到的色彩感受以及深刻的色彩内涵是民间艺术的共识。如图4-41的蔚县剪纸作品,用色简约艳丽,整个画面欢快活泼而富有节奏感,作者想要表达的美好愿望单纯而浓烈地呈现出来。

图4-41 蔚县剪纸作品

(三)民间剪纸生发的社会环境

任何文化艺术的生发,都与社会环境的因素分不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传统社会里的艺术。以农耕为主,以农民为主体和以农村为主导的我国传统社会,乡村是以家庭结构关系为基础延展开来的乡村古老居制,同一宗族的人们长期劳动生息都处在同一片自然土地上,形成了一个个的区域意识,村民在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方面也非常的相近。区域的意识使中国民间剪纸的题材的风格形成地域特色,对民间剪纸的生发其到了直接的以及间接的制约作用。黄河流域是中国母体汉文化圈之一,除了黄河流域,先后还形成了诸如长江流域的上游的巴蜀文化圈、中游的楚文化圈、下游的吴越文化圈、西南方的苗蛮文化圈、北方和西方的草原文化圈等若干文化圈,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多元化,也是民间剪纸生发的社会境域,对剪纸的形式、题材、内容以及风格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规范作用,各个文化圈有其不同的剪纸特色。从家庭结构的乡村到形成文化的圈域,各个文化圈统一在中国民族这样一个大文化圈之中,出现了丰富多彩大同小异的民族特色的剪纸。

(四)民间剪纸生发的物质条件

工具和材料是剪纸这项手工艺术劳动物质基础,剪纸的工具是剪刀和刻刀,材料是纸。在纸质纸出现之前,剪纸的材料有人造的缣帛、毛毡、金银铜箔等薄片材料。冶炼术、纺织术、造纸术的发明与演进,解决了剪纸的工具与材料的问题,为剪纸的生发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基础。

(五)民间剪纸生发的文化基因

民间剪纸纸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生发和中国原始民俗文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存在于民俗生活之中。而原始民俗文化的核心是原始的宗教文化,因而可以说,剪纸生发的渊源是原始的宗教文化。原始人类迷信鬼神,以巫术的手段祈求神灵的庇佑。

(六)民间剪纸生发的母胎形式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其产生之前,在艺术特点上类似的母胎形式给予直接的启发与影响,换言之,在剪纸产生之前必然已经孕育。原始岩画,彩陶,透雕和商周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就是剪纸的艺术源头和先河。原始岩画,彩陶,透雕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对后来的民间剪纸艺术特点形成的影响极大。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审美意识、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可以说是起源于原始岩画,彩陶,透雕和商周青铜器,尤其是岩画、彩陶、透雕、青铜器的仿生影像和镂空纹饰对剪纸艺术特点的形成影响最大。岩画、彩陶、透雕、青铜器中平面、夸张、简括、拼合、透叠、对称、象征、拟人等造型方法和表现手法,为之后剪纸的镂空剪影艺术形式的产生,象征的表现手法与丰富的意象造型方法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