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服饰文化与图案纹样的历程发展

中国服饰文化与图案纹样的历程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历代服饰的发展过程中国服饰的发展就像一条大河川流不息,且生命力颇强。其中,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是文人阶层时兴起的褒衣薄带、解衣当风之势,在服饰上制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味道,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浓重的中国元素在宋朝服饰中体现出来,为当时东京汴梁增色添彩,“清明上河图”便可领略其风采。

(一)中国历代服饰的发展过程

中国服饰的发展就像一条大河川流不息,且生命力颇强。而服饰的发展有着它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得僭越。所以每个朝代确立之初,都需要重新规范服装制度,服装的政治作用在当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1.远古服饰

当人类懂得使用动物的毛皮、树叶来遮体御寒的时候,这就是人类服饰的源头了。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玉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这些渔猎胜利的纪念给当时的人们增添了不少装饰的元素。在长江黄河流域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布幅很窄的麻布织品,这代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一次飞跃,即纺织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2.周朝服饰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了一套非常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等级,在服饰的穿戴上有着明确的要求。商朝时期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一条宽边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叫“蔽膝”。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颜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互调配而成的多次色。儒家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主张一切衣着装束都必须“约之以礼”;墨家则提倡“节用”,强调衣冠服饰只求“尚用”,不必拘泥于繁缛的等级制度。荀子则提倡“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于是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冕服:礼治中最专贵的一种(图4-1)冕服是在祭典是穿着,其服饰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组成。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成,一般与腰带和赤舄(红色的鞋子)相配。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组成的。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黄赤色,象征地。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有章纹,而在隆重的典礼上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色中单,即白色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的。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是朱色的,诸侯为黄朱色。

图4-1 冕服

3.秦汉服饰

秦汉时期的服饰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服饰的色彩上有了明确的规定,这一特点是中国服饰色彩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服饰的职别等级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汉代的冠制较为复杂在《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的就有十六种之多。

秦朝统治的十五中,创立了各种制度,规定了服色和衣冠服制。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上衣下裳都以黑色为上,并以六数为各种制度的基数,如冠高六寸、轨宽六尺、二十四步为一亩、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等等。还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为绿袍,一般庶人为麻布素衣。

4.魏晋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人们的衣着整体上表现为丰满、宽大、飘逸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服饰,我们可以从东晋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图》(图4-2)等图卷中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漆纱笼冠”。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

图4-2 《女史箴图》局部

在这一时期由于胡人中原往来日益频繁,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服饰文化,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服饰。其特点是上衣紧身、窄袖、下裳宽大博广的整体服饰效果,被称其为“上俭下丰”。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背景下,出现了积极的、互进的交汇果实,对中华民族的向前推进和更加一体化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形成了几种对后世影响较深远的服饰。其中,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是文人阶层时兴起的褒衣薄带、解衣当风之势,在服饰上制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味道,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5.隋唐五代服饰

隋唐时期经济繁盛社会相对稳定,在服饰上也有了更多美的追求。人们穿着大多为白色长衫,底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这一时期与各地交往日益增多,服饰的形式也丰富起来,强调体态的美感。再加之纺织品的不断发展有了轻薄透明的沙制品,使得女性服饰增添了不少妩媚之感。其著名的便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属礼服的中单,是透明的薄纱所制成。在以往是拿来当内衣穿着的,但在盛唐时期却将名衣拿来当外衣穿着,并称为盛装。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起初,幂离与帷帽都是为了遮蔽风沙的。后来,它们成了女子出行时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的帽子。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6.宋朝服饰

宋朝服装形式多沿袭多唐朝的款式,但在与传统的融合上更加贴近中国服饰特点。浓重的中国元素在宋朝服饰中体现出来,为当时东京汴梁增色添彩,“清明上河图”便可领略其风采。平民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宋朝的国策并不开放,经济亦不如唐朝繁荣。但是宋朝服装却别有一种清秀的美。宋朝服饰虽没有唐朝服饰那样雍容华贵,但也算是亭亭玉立,别有一种小家碧玉的风味。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做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黄色最为高贵,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时称“领抹”。左右胁下开衩,有的也滚花边,衣襟则开敞。这种服饰也许最能体现中国儒家思想,也是最适合中国老百姓的。

宋代的贵族女子冠饰(图4-3),在沿袭前世高冠、花冠的基础之上,冠的造型有了不小的变化,体现在形态上愈加高大,装饰上也愈加丰富。冠的高度可达1米,冠宽与肩等齐。冠后常有四角下垂至肩,冠的上面装饰有金银珠翠、彩色花饰、玳瑁梳子等。宋代的印金、贴金、泥金、刺绣、彩绘在服装上应用广泛,织品的质地轻薄、细腻。说明了宋代服饰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图4-3 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壁画

7.元代服饰

元代蒙古族太祖成吉思汗于中统元年,即宋开禧二年。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穿质孙服,或称只孙、济逊。汉译作一色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打许多褶裥,称为襞积,肩背间贯有大珠,这本来是便于骑马的戎服,明代皇帝外出乘马时所穿的“曳撒”,就是把质孙服衣身放松加长改制的服装。他们的服饰均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有着显著的区别,带有本民族鲜明的服饰特征。这种异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有益的补充。

元代官员,常在袍外套一种半袖的裘皮衣服,比马褂略长,称作“比肩”,男女均穿,可能是清代端罩的前身。元代还有一种比甲,是没有领袖,前短后长,前后两片用袢系结的衣服,民间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穿用。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作“罟罟冠”。这种冠是用桦树皮或竹子之类的材料作为骨架,从头顶向上高约70——100厘米,冠顶端扩大成平顶帽形;外面以红绢、金锦或毛毡包裱。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着裤,足穿浅底履,这类服饰最能体现当时的特征。

8.明代服饰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天下,明代对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十分重视,开始整体上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以袍衫为主。明代男子服装恢复了唐宋传统特色,平民男子一般服饰为搭护(属于半臂一类的衣服)、直身(与道袍相似的宽大长衣)、程子衣、裤褶、裙等。妇女的服饰,随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平民女子穿直领对襟小袖的款式。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老百姓在服色的使用上有这样一些禁忌,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等浅淡的颜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

9.清代服饰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清朝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服饰类型主要内容包括:大衫、马褂、宽口裤、宽褶裙,这些都是典型的满族服饰。

清代男子的装束一般是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长腰带。马褂长至肚脐,左右侧缝和后中缝开衩,袖口平直,有的袖长过手,有的袖长仅至手腕,开襟形式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女式马褂款式有挽袖、舒袖两类。但女式马褂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饰。云肩是女子披在肩上的装饰物,清代多在女子婚礼服上穿用。

中国服饰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蕴含着先人智慧和勤劳,其服饰特点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服饰风格统一在中国文化精神之中,它的俊逸飘洒犹如一首歌、一幅画、一个令人感叹的故事。两千多年来,文人学者在不断地探索着中国服饰文化传统内涵,寻找着那令人神往的——东方神韵。

(二)中国历代服饰图案的发展

研究中国服饰图案发现服饰图案中美的价值,就需要对其整体的发展过程分析了解,从中获取精华。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源于生活,服饰图案形成于人们的观念,因而,作为源于生活和形成于观念的服饰图案,自然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各个朝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使其在服饰图案的造型及色彩上各有特色,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商代服饰图案

商代是有文字记载最早反映服饰图案的朝代,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二方连续构图是一种图案设计中的基本法则,这表明当时人们能够在服饰上巧妙地运用设计技巧。且在建筑青铜器上都普遍应用。图案在服饰的表现上,主要以云雷纹、回龟纹、几何纹为主。纹样的运用比在青铜器上的运用要巧得多。云雷纹装饰主题出现在服装上,是采用了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而且注重图案的工艺体,并强调了造型的规律美。由于云雷纹这种设计元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每个主体不同,单个母体“S”发展成为一个单位纹样与另一个单位纹样的连续组合,所以其逐渐由单个母体“S”即多个子体,同时又加进了主观意识进行夸张。这种类似放倒的“S”形,也是S形的转折,它对以后图案组织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图4-4)。

图4-4 钺上回纹图案

2.周代服饰图案

周代丝织物的种类更加丰富,并掌握了提花技术,这是丝织工艺一个极大的进步。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的国家。周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慢慢发展起来,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制做出多彩的刺绣品和暗花绸。

这说明了,当时的图案纹样已不仅仅是用图腾造型作为服饰图案的装饰,而是懂得运用自然界的物象纹样来装饰自己,表现出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但是,这种审美意识有着社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等级差别上。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将这些图案视为阶级的划分,使本来是自然的美好的物象蒙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这也正是我国服饰图案发展的重要环节。

3.战国时期服饰图案(www.daowen.com)

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百家蜂起,诸子争鸣,社会思潮和观念空前活跃。以往朝代的那种严谨统一的图案开始丰富和活泼起来,更多的民间题材应运而生,装饰在服饰上显得自然生动。这一时期服饰图案中,很多图形用自然物象的变化纹样,这说明人们在图案的设计上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审美意识,理想化的东西多了起来。服饰图案受秦瓦当艺术的影响,开始注重艺术形象的整体性,而不是拘泥于细部和局部的刻画。在艺术处理上,多用以少胜多、以虚带实、造型概括逼真的对比手法来表现那种简洁淳厚的美。

战国织锦,湖南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的“战国棕色地几何纹锦”,在深棕色地上,橘黄色的经线组织,以提花形式显现出菱形线条框架的几何纹花,颇有楚地几何锦纹图案的传统风格。“龙凤条纹锦”,锦面纹样以装饰性的龙凤为主,配以几何图案,因龙凤均用直线构成整体效果和谐统一、疏密有致。(图4-5)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的战国丝织品“舞人、动物纹锦衾”锦面的被子,此种锦纹样复杂。

花纹图案由龙、凤、麒麟等瑞兽和歌舞人物组成,每个小单元呈三角形排列,左右对称,共有七个单元组成,横贯全幅的花纹。战国时代的服饰图案经历了从殷商到周的发展过程,使服饰图案在设计形式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人们又开始一改严谨细腻的设计风格,来追求一种活泼大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说明,文化上的进步必然在物质上得以表现。战国以前服饰图案以严谨为特点,而秦统一后,服饰图案则以明朗、大方、活泼、奔放来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空间。

图4-5 龙凤条纹锦(临摹)

4.秦汉服饰图案

秦汉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服饰面料图案的装饰上,在周代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上有所改变,出现了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构图形式,并以幻想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拘一格地进行变形,形成了活泼的云纹、鸟纹和龙纹图案。其特色是用流动的弧线上下左右任意延伸,转折处线条加粗或加小块面,强调了动态线,丰富了形象内容。汉代是我国染织史上第一个兴盛期,织物品种与纹样布局都达到了很高水平。著名的汉代织锦,新疆出土的多层(重经)经线提花锦“汉韩仁绣锦”。这个时期的织锦以云气和动物相组合的纹样较常见,并将吉语穿插其间。纹样成条状横贯全幅,上下循环单位较小,目的在于减少提花综,提高生产效率。地出现的颜色有深红(底色)和黄两种,但经条色彩的变化多到21组,其相间变化的顺序(由左到右):绿、棕、蓝、绿、棕、蓝、棕、绿、蓝、绿、蓝、棕、绿、蓝、棕、绿、蓝、棕、绿、蓝、绿。

经条宽窄变化,给色彩轻重的布阵,以调剂和影响。锦上织有作者的名字和吉祥语句:“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亟”,织物画面生动,景象自如、色泽富丽是汉锦中的代表作品。(图4-6)另外在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原是用于瑟衣片上)鸣鸟纹锦图中可看到栖息在树枝上的鸟儿,中间镶嵌着似倒立状报晓的雄鸡。把现实生活中的景象,运用到织锦纹样中,将点、线、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图案。图案作为服饰装饰不单单是美的象征,而是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它的艺术欣赏价值。

图4-6 汉代韩仁绣锦

5.魏、晋时期的服饰图案

魏、晋时期的服饰图案相比以往朝代并无较大变化,继续沿袭汉以来的艺术风格外,只是在线条的设计上趋于粗犷,给人一种肥厚之感。这一时期服饰的图案,并不是刻意地追求局部,而主要是追求服装的整体线条美、飘逸美,以此来表现服饰的美感效果。

6.隋代服饰图案

隋代在服饰的表现上却趋于华贵,图案纹样的运用还是云纹多。这种华贵之风一直延续到了唐。在服饰装饰上,隋代服饰图案有惊人的成就,服饰纹样描绘在彩塑衣服上,有联珠纹服饰图案、狮凤纹服饰图案、团花织锦图案纹样,其色泽金光闪耀,可与真实的织锦媲美。这些图案的纹样是隋代服饰图案的代表作。其技艺高妙,纹样新颖、别致,在菱形格式中,布满了白色的联珠与黄色云头波形纹样,以忍冬卷叶和团花陪衬着狮和凤。蹲狮和体态轻盈和舞凤,连续、对称、交错排列,形象清晰、生动、秀美,是隋代织锦图案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7.唐代服饰图案

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鼎盛时期——唐朝,人们丰衣足食,社会稳定。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工艺装饰开始普遍使用花卉图案,构图形式疏密匀称、活泼自由、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把真实的事物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这些图案应用在服饰上,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美感。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当时流行宝相花纹样,所点缀之祥鸟瑞兽,作对称格局、成双成对、团花、簇花丰满华丽。瑞鹿团花锦图案体现了这种风格。(图4-7)唐太宗时丝绸纹样设计家、画家窦师伦组织设计了一大批丝织提花新花样,这些纹样用于锦中称为新样锦,因窦师伦是益周(今四川省)大行台检校修建,故这类锦又称为益周新样锦。此时众多艺人设计出了大量的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所以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图4-7 唐代瑞鹿团花锦

8.宋代服饰图

历史上的宋王朝自开国伊始,就缺乏新兴的刚健活力。在服饰文化受“存天理”的制约变得程式化,以花纹的程式表明等级秩序的规章在官服中深有反映。服饰图案作为识别官服品级的特征,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服务于道,与天理所规定的各种繁文缉节相称。另一方面,宋代服饰图案中附带有“缠”“锁”“搭”“合”“双”等字的纹样名称特别多,是和当时理学所宣扬的三纲五常相联系的。而“无欲”求“静虚”,“静”如水则明,“虚”若谷则无杂,北宋织锦,蓝地重莲团花锦是新疆阿拉尔出土的,图案以莲花为主体作团花饰以锦面,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另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米黄地灵鹫纹锦又称球路双鸟纹锦,是著名的古锦代表作品,原物为一件锦袍,其纹样严谨,富有装饰意趣,色彩明快。

宋代服饰图案的特点则多有清雅之气,服饰图案的程式化也有便于理学义理的阐释。他们巧妙地利用谐音、象征、寓意、比拟等手法,将动植物纹样的习性、生长特点,器皿名称等与理学主张相联系,演化出表示幸福、美好、多子、长寿、学而优等纹样题材。宋代理学对儒家的继承,对释教的扬弃是从宇宙论开始,以伦理学终结。所以,这一时期的图纹变得程式化,而寓意吉祥的图案则从此时开始发扬光大。

9.元朝服饰图案

元代蒙古族太祖成吉思汗称帝,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元代服饰所用织物品种,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各类布、缎子种类繁多。1976年-1977年在集宁路遗址中发现的元代丝织物中就有织锦、素罗、提花罗、提花绞、绢和纱等。这些丝织物的刺绣工艺有提花、挖花印金和绣花等。其中双羊图案织锦被面,紫罗绣花夹袍,是元代丝织品中的佼佼者。其主要图案有刺绣凤凰、野兔、鹿角、彩蝶乌龟、各种花草和人物。元代蒙古族由于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较多使用毛料,因此对纺织产业非常重视。元代织金锦“灵芝团龙纹金锦”纹样以龙团为主体,四周饰以灵芝,粗细、疏密形成对比,富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色彩金碧辉煌。通过使用丝线、棉线、金线等混合织物制成的“片金锦”和“捻金锦”。由此不难看出,元代的织锦技术已有相当高水平,使得服饰图案更加绚丽多彩。

10.明、清时期的服饰图案

明代图案在继承前代图案的同时,创造并丰富了谐音图案和寓意图。“八吉祥图”锦面以八吉祥(天盖、莲花、海螺、宝伞、盘长、金鱼、宝壶、法论)组成,排列均衡、纹样复杂、色彩典雅图案也都趋向写实,表现出程式化造型特点。明朝冠服制度规定,皇帝在举行祭礼和大典及处理朝政时要穿有龙纹的袍服。明神宗万历皇帝寿圣节(即诞辰)所穿的龙袍与宪宗皇帝龙袍相似,只是满地的云纹样图案被满地的寓意图纹所代替。仅在明万寿服的一个服饰纹样里,美好寓意的纹样就如此丰富。可见它的装饰美化只是一方面,而纹样寓意的内涵更为深刻,另外,随之发展的,如金鱼和海棠,意为金玉满堂;蝙蝠和云意为福从天降;桂花和万年青,意为富贵万年青;太阳和凤凰,意为丹凤朝阳;莲花和鲤鱼,意为连年有余。这种寓意图案还有不少,有的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图案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中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些图案纹样带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特点。(图4-8)“朵花蔓草纹锦”纹样采用花、草为主体,使用对称格局,疏密得当且明显带有外来图案的影响。清代的云肩是女子披在肩上的装饰物,(图4-9)清末江南女子梳低垂的发髻,防止弄脏肩部,所以在肩部戴云肩。贵族女子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剪彩作莲花形,或结线为璎珞的,也有以珍珠穿织而成的。

图4-8 朵花蔓草纹锦

再者,清代补服纹样在等级观念的上反映得非常明确。补子纹样分皇族和百官两大类,皇族补服纹样为:五爪金龙或四爪蟒。各品级文武官员纹样为: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鶒鸂;八品用鹌鹑;九品用练雀。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豹;四品用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品和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

图4-9 清云肩

(三)小结

从中国历代服饰的发展历程来分析,中国服饰制度内在的文化思想体系可以说在先秦以前便已形成,并且一脉相传。其所具有的共通性,就是以“礼”作为服饰制度的思想根源,并在这样的基础上达至“天人合一”为理想的人的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制度的这种本质,主要是受中国传统人文哲学思想的影响。那么,在中国传统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这种人文哲学思想精髓的可以说是服饰纹样,这种表现不但使纹样外在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在纹样内涵上则更包含有深刻的意蕴。进而能够从多方面展现中国服饰纹样特有的思想结构。

因此,我们发现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形制上、造型上虽有一定的限制、规定。但人们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服饰上装饰纹样这个载体来表现个人多样的心象世界,并且融入个人的情感及观念,创作出千变万化的服饰纹样来。可以说,这是历代服饰与服饰纹样发展历程的一大特点,它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