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诸要素中。它既表现为艺术家对题材选择的一贯性和独特性、对主题思想的挖掘、理解的深刻程度与独特性,也表现为对创作手法的运用、塑造形象的方式、对艺术语言的驾驭等的独创性。服装设计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风格来自作品的题材、艺术观念及工具材料的运用,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执着和热忱也都迸发于他们的作品之中。换言之,风格是设计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忠于自我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实用性或是艺术性作品,都应该抛弃陈旧的设计观念、注入新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在一般程式化的设计中有新的突破,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但是我们我说的抛弃陈旧的设计观念,并不是抛弃传统的风格,而是利用传统、引入新的风格样式,进行必要的糅合、加工、提炼,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下面就欧洲艺术风格、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后现代艺术风格对服装艺术风格的影响进行探讨,以助于我们形成服饰艺术风格的观念,并在拓展设计理念方面提供借鉴。
(一)欧美艺术风格对服装艺术的影响
1.拜占庭艺术风格对服饰的影响
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强调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同样,这种艺术风格也反映在服饰上。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不仅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还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2.国际哥特艺术风格对服饰的影响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服装设计当中。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3.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服饰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4.洛可可艺术风格对服饰的影响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词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优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5.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对服饰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这种强调自然、淡雅、节制的艺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的题材形式结合所发展出来的服饰,也随即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跃升为服装款式的代表。特别是在女装方面。例如,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又如,排除受约束、非自然的“裙撑架”等。因此从1790年到1820年之间,所追寻的淡雅、自然之美,在服装史上被称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6.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与服饰
“前拉斐尔艺术风格”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其艺术精神主要是追寻一种自然但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这种艺术风格是对冷淡、生硬艺术的一种反驳。痛斥“人与自然的疏离感”,希望透过艺术将“人性化”“自然化”“理想美”的特质结合表现出来。因此,当时的服装被誉为“理性美感式”的服饰。这种服饰风格与当时“维多利亚风格”极端的相对,成为英国社会追寻服饰改革的代表款式。
7.二十世纪初期苏联艺术风格对服饰的影响
20世纪初期苏联艺术风格是指“绝对主义”“构成主义”以及“塔特林派”的艺术主张,这些艺术风格都源自20世纪初期的10年代,由苏联的艺术家所引导而成的。这些艺术家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将之表现在几何式的抽象艺术之中。这种艺术风格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服装,特别是在当时的苏联,将这种“几何抽象的艺术风格”与“充满浓厚政治意味”的主张相互结合,表现在服装的款式以及面料的花色设计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服装审美特色。
8.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是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主张“精神的自动性”,提倡不接受任何逻辑的束缚,非自然合理的存在,梦境与现实的混乱,甚至是一种矛盾冲突的组合。这种任由想象的模式深深影响到服装领域,带动出一种史无前例、强调创意性的设计理念。
9.波普艺术风格与服饰
这种艺术风格源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美国,但却鼎盛于50年代中期的美国。“POP”是“Popular”的缩写,意为“通俗性的”“流行性的”。至于“POP Art”所指的正是一种“大众化的”“便宜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趣味性的”“商品化的”“即时性的”“片刻性的”形态与精神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影响到服装领域中,体现在服装面料以及图案的创新,改变了过去服饰装饰图案的特点,在欧洲服装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10.欧普艺术风格与服饰
欧普艺术风格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OP”是“Optical”的缩写形式,意思是视觉上的光学。“欧普艺术”是利用人类视觉上的错视所绘制而成的绘画艺术。因此“欧普艺术”又被称作“视觉效应艺术”或者“光效应艺术”。欧普艺术影响下的服饰,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视觉上的动感,服饰图案的设计上以欧普艺术的视觉感为最大的特点。
11.极限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
极限主义艺术风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强调的是一种“理性、冷峻、简约”的艺术风格。这种强调“单纯、简单”的观念,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时装界所追求表现的一种具代表性的服饰风格。极限主义艺术风格影响下的服饰以简单的设计理念影响到国际时装的流行趋势,成为20世纪末的一项具代表性的服饰风格的变革。
(二)中国古代艺术风格对各个历史时期服饰艺术的影响
1.殷商的“威严庄重”的服饰风格
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额定发展,从甲骨文中可见的象形文字就有桑、茧、帛等字样,可证明农业在当时的发展。又从出土的商代武器铜钺上存有雷纹的绢痕和丝织物残片等,可见那时的工艺水平的高超和精湛。殷商甲骨文中,可见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衣冠服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开始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2.周的“秩序井然”的服饰风格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和“虎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周、伯蔡文簋)等。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3.春秋战国的“清新”的服饰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他六国有差异外,其他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侈,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缛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www.daowen.com)
4.唐的“丰满华丽”的服饰风格
唐代帝国的建立,才以其长时间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同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景象。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隋唐时妇女的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黄、绿色。唐代妇女的鞋子多将鞋头作凤形,尺码同男子相似。宫人侍左右者均着红棉靴,歌舞者也都着靴。妇女的日常服饰名目繁多,有如袄、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靴等等。
5.宋的“理性美”的服饰风格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等等。”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绫、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皱更多。
6.元的“粗壮豪放”的服饰风格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带帽笠为主,男子多带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妇女服饰,富贵者多以貂鼠为衣,带皮帽。一般则用羊皮和毳毡作衣冠材料。当时的袍式宽大而长,常作礼服之用。元末,因贵族人家以高丽男子女子的装束为美,又流行起衣服、靴、帽仿高丽式样。
7.明的“敦厚繁丽”的服饰风格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姓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式、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就连日常服饰,也有明文规定,如崇祯年间,皇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装扮成老百姓样子出面活动,然也印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衣饰。明代妇女服饰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带则用蓝绢布。明代的衣衫已出现使用钮扣的样式。明代妇女的鞋式仍为凤头加绣或缀珠。宫人则着刺上小金花的云样鞋。
8.清的“纤巧”的服饰风格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族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越来越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等,层出不穷。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曾下令:“有效他国(指汉族)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清代又实行逼令剃发易服,按满族的习俗制度实行剃发改服。服饰制度坚守旧制,尤其在男子服饰上,保持满族特点而延续极长的时期。尽管清代三令五申废除明代服饰,然其官服上的补子仍采用了明朝的样制。命妇冠上所缀的金凤、金翟也仍承前制。清代的官服等级差别主要反映在冠上的顶子、花翎和补服上所绣的禽鸟和兽类。若排列名次可从皇帝开始,依上而下有皇太子、皇子、亲王、奉恩将军、公主、驸马等皇族宗室戚属。异姓封爵的有公、候、伯、子、男、文武一品至九品官员,未入流的品官,以及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外郎蓍老、从耕农官。此外还有一等、二等、三等蓝领侍卫、侍臣等等,其官服均有严格区别。
(三)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对服饰艺术的影响
1.什么是现代主义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把现代主义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2.服饰中现代着装的风格特征
新的设计思想和艺术风格主导了人们对现代服装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是职业还是新潮时装,人们在穿着上都偏重于个性化,风格化和形象化,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新鲜感。现代着装归纳起来有四大特点:传统式风格、浪漫式风格、运动式风格和职业风格。传统式风格的服装造型特点趋向于古典含蓄,色调偏向沉稳,女性采用较为轻薄的织物制作,有宽松式和紧身式的选择,适当再加饰一些装饰物,给人以典雅高贵的感觉。
浪漫式风格的服装追求新颖的造型,没有复杂的结构和装饰,款式新潮夸张,色彩柔和光亮,具有轻松浪漫形象。运动式风格的服装体现有自由流畅的线条,织物松软合体,色彩明快醒目,强调功能性和外观的审美性,使人显得轻松活泼且有活力。
职业服装的发展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主要风格在得体大方、美观优雅,外观上有成熟自然的整体美,富有进取心和自信心。在企业的形象设计中,如能合理地使用统一的职业制服,则能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团体同一感和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充分突出职业特点,体现职业精神。
3.简约、明快的现代主义服饰风格
服饰以轻松、不拘束、简约、明快为主要服饰风格。不过时的服饰搭配,意想不到的布料及色彩,剪裁中透着条理分明的设计感。例如,短裙配上合身的针织过腰的上衣,或搭配苏格兰斜纹软呢料或皮革做成的男性化外套;短裙或短洋装搭配长筒靴;紧身衣裤罩上会反光发亮或织有纹理的薄衫;连身及地的针织长洋装;以软滑的布料制作成的贴身长裤配上较宽松的裤管。
结合男性美与女性美的服饰也是现代主义服饰风格的表现之一。此系列服装与配件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搭配方式。例如:镶珠的女性化套头衫配上男性化的外套;刺绣或镶嵌珠子的蕾丝边洋装搭上男性化的大衣;下身着贴身长裤,上身着紧身上衣,外搭针织罩衫。裙子可长可短。长裤为低腰,配上贴身的剪裁及较宽的下段裤管。闪亮且具有手工质感的针织料。具有艺术感的彩色印花丝质衬衫搭配贴身的黑色或中性色长裤。
(四)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对服饰艺术的影响
1.服饰中后现代的黑色情结
五十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的其他部门。它的含义没有明确的界定,艺术评论家对是否存在着后现代主义也有不同的认识。美国美术史论家L.史密斯在其著作《1945年以来的视觉艺术》中,把战后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向概括为:“从极端的自我性转向相对的客观性;作品从几乎是徒手制作转变成大量生产;从对于工业科技的敌视转变为对它产生兴趣并探讨它的各种可能性。”这三个特点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主义美术比较而言的,一般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从表面上看,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考察,它的理论又是和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的。它提出来的课题,实际上在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中已经提了出来。所以有人提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不同的是从无所顾忌地表达个性变成冷酷的无个性,而且把原型大大地改变和夸张了,以至抛弃了原先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某些方面的极端发展。
当服饰的单面流行体现在时装的超前效果时,流行色的时装占据了潮流的主导,然而当“POSTMODERN”(时代主义)配合快节奏又多元化的都市生活之后,国际时装潮流把“简洁”作为主题,而系列化的款式演绎所带出的风格化和个性化的衣饰,使时尚趋向含蓄而意味深长的态势。一度给人以一丝不苟感受的色彩元素——黑色,在时装整体线条的营造上日益明晰可鉴,近期巴黎、米兰的时装盛会上,设计师们全新的创意显现出黑色令人叹服的多面性。在近期欧美时装作品发布会上看,时装潮流可以说是非常一致的,除了怀旧的女性魅力及透明带来的性感以外,设计师利用色彩构成的视觉空间来创造现代感,并借用色彩的阴影效果呈现个性美。米兰的大众品牌GUCCI推出的秋冬发布会上,黑色毛皮被大量选用;JEAN——PAULGAULTIERPRADAFUSCODOLCE——GABBANAFENDIGIORGIO——ARMANI品牌甚至在男装中运用了黑色和复色的组合,提供了很有消费价值的时装作品;而RUFFO则把OP——ART(光效应)的黑色环保面料作为重要元素,其长袖裙装把“黑色的光感”表现得淋漓尽致;SALVATORE——FERRAGAMO在借用中式服的立领、盘扣的同时,用纯黑或黑底上的靛青点点使整个效果显得凝重而经典;ANTONIO——FUSCOSWISH则一改时装秀明亮耀眼的大背景,在黑色看台上演绎黑色时装。“后现代”的服装作为一种时尚,更多的是依靠色彩元素和款式结构来体现设计意图,总体上说,即主题的变化与统一的协调。众多色彩堆砌只能让服装流于表面的浮华而失之繁杂,“后现代”倡导的是用色彩的单纯或简约来突出主题,用服装的个性感和独特感来显现设计高度。经过90年代初的奢华风之后,进入世纪之交的现代女性所崇尚的乃是清新雅致的都市丽人的印象;用简单的色调,简约的线条,创造出女性富于质感的清爽。鉴于黑色的沉稳和定力,我们看到现代女性由表及里的黑色轨迹——黑色衣裙、黑色的内衣、黑色的手袋,伴随着强烈的线条效果渗出世纪末的朴实风尚,黑色时装展现了它的全新角度,它已摆脱了旧日的沉重现象,轻盈且极致的时尚感与四季兼宜的舒适感已毋庸置疑。由于黑色与肤色鲜明的对比效果,加上沉稳典雅的特点,使原先神秘的感觉变得性感而雅韵流溢,给人以深刻的内在印象。
2.后现代的服饰艺术
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理性一直是西方所推崇的高级思维形式,现代主义推翻了这一秩序。后现代则将现代主义的原理性因素更加推进了一步。用绝对虚无去解决后工业社会的种种问题,试图以走向极端的碎片理论解决碎片世界。后现代主义的显著标点之一就是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态度否定了理性和经验的时装设计抛弃了比例,人体,协调,线形等基本要素。还抛弃了时空的深度模式。不考虑历史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历史的式样尽可以与现代式样“混杂”。后现代服装的历程在九十年代的主要特征有内衣外衣化,内衣稍做修改或基本不改式样就作为外衣穿着。如:Antonio Berardi1998年春夏季推出了不得古典式样的外穿内衣,透空现象,流行不穿内衣,并且穿镂空或半透明服装,粗犷返璞归真。旧物再利用,重新加工,拼凑制成新的服装,服装上留下大量未完成的痕迹。如:针脚外露,无边的破洞等。古典艺术式样等来再加工。将欧洲以往重要艺术式样,如: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的视觉元素进行不分年代的无序组合,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戏剧性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