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工艺染法,以吉利的动植物图案、简单的色彩、强烈的民族特色、“蓝底白花”为特点。
(一)传统扎染的色彩特征
传统染料大多是单色的,其特点是颜色简单。中国自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扎染工艺。“蓝是一片海,白是一点帆,夹杂在一起随风起舞,万般风情点缀苍洱间。”[2]在中国古代,染色技术有靛蓝染色和多色染色。影响中国传统的扎染工艺有染料成分、染色次数等,不同地区工艺也有自己的经验,比较出名的地区有四川自贡、大理、湖南彝族等。而云南白族扎染技艺在少数民族中最好,80%以上为白族用天然无毒的“板蓝根”做染料自产自销,染出来的多是供蓝染色。
魏山彝族与唐代南诏大理白族处于同一水平,在扎染技术上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彝族扎染的特点是优雅和大气。他们的颜色是深色的,一般深蓝色的图案在白色的背景下,可能是民族服装的颜色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扎染性格。作品同时兼具了艺术性和实用性,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美好和谐的民风。
四川自贡扎染是一种民间扎染技术,它融合了传统的扎染技术,以其色彩斑斓、贴近现实、写实的风格而闻名。和其他民族扎染对比,“蜀缬”染色是多色扎染工艺,常用暖色和写实的动物和人物,加上深色背景,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态和视觉效果的三维感觉。
(二)传统扎染图案的特征
“扎染艺术能产生强烈的韵味,尤其在染色过程中,追求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3]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能够在当地的绘画艺术中反映出来。文化、审美等蕴含其中,既能让不同的民族地区的情感、文化联系起来,也记录着时间。“扎染是在白布上将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用针线来重叠或撮绉缝紧,呈疙瘩状。”[4]古老的染色技术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每个地区的流行习俗决定了它们的独特性,自然地演化成为某些民族特有的染色技术。不同民族的部分染色技术相互影响和发展,这一工艺正逐渐被更多人熟知。
“秦汉间有之,不知何人所造,陈梁间贵贱通服之”[5],扎染技术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唐宋时期鼎盛,宋元时期种类繁多。当时,扎染的工艺已经成熟,不再是单一的品种。
作为中国“扎染之乡”,大理白族扎染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图案设计、生动的艺术表现而深受世人的关注与青睐,并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从中国扎染图案的民族和区域特征来看:辽阔的土地、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各种民族特征赋予了中国强大的文化内涵,而中国文化也促进了传统扎染图案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发展。明清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染色工艺和图案有了质的飞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一些少数民族分布在各个地区,如云南、四川、湖南、新疆、内蒙古等地区。染色图案可以充分展示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1)云南地区的扎染主要利用缝纫技术来表现丰富的图案和花纹。他们的图案比较大。大部分设计灵感来源于动植物,如天然花鸟,包括花卉、部分山茶花、李子;自然,包括日、月、星、云、水、火、石等,明如白昼,暗如黑夜,即吉祥日夜的日月纹;还有一些水纹和云纹图案也常用于扎染图案。(www.daowen.com)
(2)四川自贡扎染纹样以写实、栩栩如生的场景构成,以历史场景和人物动态为主要风格特征,以针代写。
(3)内蒙古扎染产品主要用于家纺,如地毯、靠垫、衣服等,图案大气,色彩多样。扎染在西藏被称为“西藏缬草”。它与内蒙古扎染相比颜色都很漂亮。
(4)新疆扎染图案以新疆文字为基础,图案和图像有规律,横向或纵向排列。和田地区的花纹比较不受约束,主要是喇叭花纹和乐器变形花纹;喀什地区扎染图案的特点是色彩鲜艳,以纯色为主,使图案具有强烈的光感,图案用文字书写,弧形和几何图案简单。
(三)传统扎染的技法特征
“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染色工艺,依靠自身的艺术价值得以传承至今。”[7]扎染最重要的两种技法是“扎”和“染”,简单、自然、朴实。最常用的技术是用绳子、线、夹板、PC管等工具将织物不规则地包扎固定,然后放入染缸染色。外层面料是上色后的形状,经过烘干过程和去点后产生的扎染图案效果。“反复冷染、浸制而成,呈现出来的色彩是青里带翠、凝重素雅。”[8]多种染色布可以用两三种颜色的套染染出。
(四)传统扎染色晕的特征
在传统的扎染工艺中,染色和缝纫后会出现颜色的光晕。晕圈形成的条件如下:棉织物的特性和结合的紧密程度也会影响织物的染色效果。至于色晕效果,它可以丰富图像,使图像不那么突兀,使图案与图像形成渐进感,增强图像的叠加和关联图像图案之间的关系,使扎染成品更加和谐统一。“色晕对绘画的作用犹如一首交响曲的主旋律,它是连接全曲的纽带。”[9]
(五)传统扎染褶皱的效果
褶皱效果更常用于服装设计,也体现在传统的染色工艺中。“点、线、面部和身体的图像以及染色产品的传统手工纹理是染色的持续来源。”①深浅不一的图案褶皱的颜色和整个画面形成另一种魅力,不同的图案在褶皱后会有不同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