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4.9所示,光电测距仪是通过测量光波在待测距离D上往、返传播一次所需的时间t2D,根据式(4.15)来计算待测距离D,则
图4.9 光电测距原理
其中,c=为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c0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0=(299 792 458±1.2)m/s;n≥1,为大气折射率,n是光波长λ、大气温度t和气压P的函数,即
由于n≥1,所以c≤c0,故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要小于其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红外测距仪一般采用GaAs(砷化镓)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光作为光源,其波长λ=0.85~0.93μm。对一台红外测距仪来说,λ是一个常数。由式(4.16)可知,影响光速的大气折射率n只随大气温度t及气压P而变化,这就要求在光电测距作业中,应实时测定现场的大气温度和气压,并对所测距离施加气象改正。
根据测量光波在待测距离D上往、返一次传播时间t2D方法的不同,光电测距仪可分为脉冲式和相位式两种。
1)脉冲式光电测距仪
脉冲式光电测距仪是将发射光波的光强调制成一定频率的尖脉冲,通过测量发射的尖脉冲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时间来计算距离。如图4.10所示,在尖脉冲光波离开测距仪发射镜的瞬间,触发打开电子门,此时时钟脉冲进入电子门填充,计数器开始计数。在仪器接收镜接收到由棱镜反射回来的尖脉冲光波的瞬间,关闭电子门,计数器停止计数。设时钟脉冲的振荡频率为f0,周期为T0=1/f0,计数器计得的时钟脉冲个数为q,则有
图4.10 脉冲测距原理
由于电子计数器只能记忆整数个时钟脉冲,小于一个时钟脉冲周期T0的时间被计数器丢掉了,这就使计数器测得的t2D最大有一个时钟脉冲周期T0的误差,也即mt2D=±T0。应用误差传播定律(见第6章6.4节),由式(4.15)可以求得电子计数器的计数误差mt2D对测距误差mD的影响为
由式(4.18)可知,时钟脉冲频率f0越大,测距误差就越小。取c≈3×108 m,当要求测距误差为mD=±0.01 m时,由式(4.18)可以反求出仪器的时钟脉冲频率应为f0=15 000 MHz。
通常应用石英晶体振荡器(简称石英晶振)来产生时钟脉冲频率,石英晶振工作温度的稳定情况对其频率稳定度有很大影响,且石英晶振的振荡频率越高,对工作温度的稳定度要求也越高。由于制造技术上的原因,目前世界上可以做到并稳定在1×10-6级的石英晶振频率最高为300 MHz,将f0=300 MHz代入式(4.18)求得仪器的测距误差mD=±0.5 m。
由此可知,如果不采用特殊技术测出被计数器舍弃的小于一个时钟脉冲周期T0的时间,而仅仅靠提高时钟脉冲频率f0的方法来使脉冲测距仪达到毫米级的测距精度是困难的。
1985年,徕卡公司推出了测程为14 km、标称测距精度为±(3~5 mm+1 ppm)的DI3000红外测距仪,它是当时测距精度最高的脉冲式光电测距仪,如图4.11所示。根据厂方资料介绍,该仪器采用了一个特殊的电容器用于充、放电,它的放电时间是充电时间的数千倍。测距过程中,由发射和接收的尖脉冲光波控制对该电容器充电t2D时间,然后放电。设放电时间为T2D,利用放电的开始、结束来开关电子门,通过计数填入电子门的时钟脉冲数来解算放电时间T2D。
图4.11 脉冲红外测距仪DI3000
DI3000红外测距仪的时钟脉冲频率f0=15 MHz,其周期为T0=1/f0=6.666 666 67×10-8 s,则通过计数填入电子门的时钟脉冲数求得电容器的放电时间T2D的误差为=±T0=±6.666 666 67×10-8 s。如果放电时间是充电时间的3 000倍(厂方没有提供详细资料),则求得的充电时间t2D的误差为
(www.daowen.com)
将上式代入式(4.18)可以求得测距误差为mD=±3.3 mm。
2)相位式光电测距仪
相位式光电测距仪是将发射光波的光强调制成正弦波,通过测量正弦光波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相位移来解算距离。图4.12是将返程的正弦波以棱镜站B点为中心对称展开后的光强图形。
图4.12 相位测距原理
正弦光波振荡一个周期的相位移是2π,设发射的正弦光波经过2D距离后的相位移为φ,则φ可分解为N个2π整数周期和不足一个整数周期相位移Δφ,则有
正弦光波振荡频率f的意义是1 s振荡的次数,则正弦光波经过t2D s后振荡的相位移为
由式(4.19)和式(4.20)可以解出t2D为
式中,ΔN=0<ΔN<1。将式(4.21)代入式(4.15),得
式中,λs=为正弦波的波长,为正弦波的半波长,又称测距仪的测尺。取c≈3×108 m,则不同的调制频率f对应的测尺长列于表4.1中。
表4.1 调制频率与测尺长度的关系
由表4.1可知,f与λs/2的关系是:调制频率越大,测尺长度越短。
如果能够测出正弦光波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整周期相位移数N和不足一个周期的小数ΔN,就可以按式(4.22)计算出待测距离D。
在相位式光电测距仪中有一个电子部件,称相位计,它能将测距仪发射镜发射的正弦波与接收镜接收到的、传播了2D距离后的正弦波进行相位比较,测出不足一个周期的小数ΔN,其测相误差一般小于1/1 000。相位计测不出整周数N,这就使相位式光电测距方程式(4.22)产生多值解,只有当待测距离小于测尺长度时(此时N=0)才能确定距离值。人们通过在相位式光电测距仪中设置多个测尺,使用各测尺分别测距,然后组合测距结果来解决距离的多值解问题。
在仪器的多个测尺中,称长度最短的测尺为精测尺,其余为粗测尺。例如,一台测程为1 km的相位式光电测距仪设置有10 m和1 000 m两把测尺,由表4.1可查出其对应的调制频率为15 MHz和150 kHz。假设某段距离为586.486 m,则
用1 000 m的粗测尺测量的距离:(λs/2)粗ΔN粗=1 000 m×0.587 1=587.1 m。
用10 m的精测尺测量的距离:(λs/2)精ΔN精=10 m×0.648 6=6.486 m。
精、粗测尺测距结果的组合过程为
精、粗测尺测距结果组合由测距仪内的微处理器自动完成,并输送到显示窗显示,无须用户干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