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铸铁石墨化的原理和过程介绍

铸铁石墨化的原理和过程介绍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2铁碳双重相图7.1.1.2铸铁的石墨化过程铸铁中的石墨可以按照 Fe-G 相图直接从液态或奥氏体中析出,也可以由渗碳体加热时分解得到。铸铁中的碳原子析出石墨的过程称为石墨化。铸铁的石墨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铸铁在高温冷却时,原子扩散能力较强,石墨化过程能充分进行。图7.3铸铁件壁厚、碳硅的质量分数对铸铁组织的影响除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外,加热温度、孕育处理等对石墨化也有显著的影响。

铸铁石墨化的原理和过程介绍

7.1.1.1 Fe-Fe3C相图和Fe-G(石墨)相图

铸铁中的碳除少量固溶于基体中,主要以化合态的渗碳体和游离态的石墨两种形式存在。石墨具有简单六方晶格(见图 7.1),六方晶格底面上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间距小,结合力强;而底面间通过分子键结合,间距大,结合力较弱。故结晶时,易形成层片状形态,强度、塑性和韧性都几乎为零,硬度也仅为3 HBW。

图7.1 石墨的晶体结构

渗碳体是亚稳相,石墨是稳定相。在高温长时间加热保温的条件下,渗碳体会分解成铁和石墨:Fe3C→3Fe+C。因此,铁碳合金实际上存在两个相图:亚稳系Fe-Fe3C相图和稳定系Fe-G 相图,将这两个相图放在同一个坐标轴中,称为铁碳双重相图,如图7.2所示。图中实线表示Fe-Fe3C相图,虚线表示 Fe-G 相图。在成分和结构上石墨与液相(或奥氏体)差别很大,而渗碳体与液相(或奥氏体)的差别较小,因此,从铸铁液相或奥氏体中析出渗碳体比析出石墨较为容易。故图中虚线在实线的上方,要按Fe-G相图结晶,需要更慢的冷却速度。根据条件不同,铁碳合金可全部或部分按其中一种相图结晶。

图7.2 铁碳双重相图

7.1.1.2 铸铁的石墨化过程

铸铁中的石墨可以按照 Fe-G 相图直接从液态或奥氏体中析出,也可以由渗碳体加热时分解得到。铸铁中的碳原子析出石墨的过程称为石墨化。

铸铁的石墨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石墨化:在E′C′F′线及其以上发生的石墨化。按Fe-G相图结晶,从过共晶成分液相中析出一次石墨(G)和在共晶温度(1 154 °C)下发生共晶转变析出共晶石墨(LC′→γE′+G共晶);或先按Fe-Fe3C相图结晶,然后加热时Fe3C和Fe3C共晶分解得到石墨。

第二阶段石墨化:在E′C′F′线和P′S′K′线之间发生的石墨化。在共晶和共析温度(1 154~738 °C)之间冷却时,过饱和奥氏体成分沿E S′′变化析出二次石墨(G);或加热时 Fe3C分解得到石墨。

第三阶段石墨化:在P′S′K′线及其以下发生的石墨化。在共析温度(738 °C)下发生共析转变析出的共析石墨(γS′→αP′+G共析)和共析温度以下冷却时从过饱和铁素体中析出的三次石墨(G);或加热时Fe3C共析和Fe3C分解得到石墨。

铸铁在高温冷却时,原子扩散能力较强,石墨化过程能充分进行。因此,一般第一、第二阶段石墨化过程可以进行得较完全,得到全部的 A+G 组织。第三阶段石墨化过程因成分和冷却速度的不同,完全、部分或不进行,最终组织分别为F+G、F+P+G和P+G,如表7.1所示。(www.daowen.com)

表7.1 铸铁的石墨化程度与其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共晶铸铁为例)

7.1.1.3 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1.化学成分

碳和硅是能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3%的硅相当于 1%的碳的作用。铝、铜、镍、钴等元素对石墨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硫、锰、铬、钨、钼、钒等元素则阻碍石墨化。

碳、硅的质量分数过低,易出现白口组织,使铸铁的力学性能和铸造性能变差;碳、硅的质量分数过高,石墨片粗大,基体内铁素体增加,珠光体减少,导致铸铁的力学性能降低。磷虽然可促进石墨化,但其质量分数高时易在晶界上形成硬而脆的磷共晶,降低铸铁的强度,因此只有耐磨铸铁中磷的质量分数较高(在 0.3%以上)。硫强烈阻碍石墨化过程,同时会降低铸铁的铸造性能和力学性能,因此要严格控制其含量。锰虽然也阻碍石墨化过程,但能与硫形成化合物MnS,减轻硫导致的脆性。

生产中常用碳当量来衡量铸铁石墨化能力的大小和铸造性能的好坏。碳当量指根据铸铁中各元素对共晶点时间碳含量的影响程度,将它们折算成相当总碳量,用下式计算:

2.冷却速度

铸铁件冷却速度越慢,碳原子扩散越充分,越有利于石墨化进行。

其他条件相同时,铸铁件壁越厚,冷却速度越慢。因此,铸铁件厚壁处易出现粗大石墨,而薄壁处则易产生白口。在砂型铸造条件下,铸铁中碳和硅的质量分数、冷却速度与铸铁组织的关系如图 7.3 所示。实际生产中,对于壁厚不同的铸铁件,通过调整化学成分来得到不同基体组织的灰口铸铁,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图7.3 铸铁件壁厚、碳硅的质量分数对铸铁组织的影响

除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外,加热温度、孕育处理等对石墨化也有显著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