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形核和晶核长大的规律探究

形核和晶核长大的规律探究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 2.3 是用试验方法测出的常见金属均匀形核的有效过冷度。表2.3一些常见金属液滴均匀形核的有效过冷度由于一般金属的晶体结构简单,凝固倾向大,形核率在到达曲线的极大值之前即已凝固完毕,看不到曲线的下降部分。2.非均匀形核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均匀形核需要很大的过冷度。

形核和晶核长大的规律探究

2.3.3.1 晶核的形成

过冷液态金属中形核有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两种方式。

1.均匀形核

在液态下,金属中存在有大量尺寸不同的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在高于结晶温度时,它们是不稳定的,但是当温度降到结晶温度下,并且过冷度达到一定大小后,具备了结晶的条件,液体中那些超过一定大小的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开始变得稳定,不再消失,成为结晶核心。这种从液态金属中自发形成晶核的过程就称为均匀形核,又称均质形核或自发形核。

晶核的形成速度用形核率表示,形核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液相中形成的晶核数目,以N表示,单位符号为cm-3·s-1。形核率对实际生产十分重要,形核率高意味着单位体积内的晶核数目多,结晶结束后可以获得细小晶粒的金属材料。这种金属材料强度、硬度高,塑性、韧性也好,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均匀形核的形核率受两个方面因素的控制:一方面是随着过冷度的增加,结晶的驱动力增大,结果使晶核易于形成,形核率增加;另一方面,晶核的形成必须伴随着液态原子向晶核的扩散迁移,没有液态原子向晶核的迁移,临界晶核就不可能形成,但是增加液态金属的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下降,就势必会降低原子的扩散能力,结果给形核造成困难,使形核率减少。这一对相互矛盾的因素决定了形核率的大小。因此形核率可用下式表示:

形核率N则是以上两者的综合。图2.27(a)为N1、N2和N与温度关系的示意图

图2.27 形核率与温度及过冷度的关系

由于N1主要受形核驱动力的控制,过冷度越大,则形核驱动力越大,因而形核率增加,故N1随过冷度的增加,也即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N2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扩散能力,温度越高(过冷度越小),则原子的扩散能力越大,因而N2越大。由两者综合而成的形核率N的曲线上出现了极大值。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开始时形核率随着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超过极大值之后,形核率又随着过冷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过冷度非常大时,形核率接近于零。这是因为温度较高、过冷度较小时,原子有足够高的扩散能量,此时的形核率主要受形核驱动力的影响,过冷度增加,形核驱动力增大,晶核易于形成,因而形核率增大;但当过冷度很大(超过极大值后)时,矛盾发生转化,原子的扩散能力转而起主导作用,所以尽管过冷度增加,但原子扩散越来越困难,形核率反而明显降低了。对于纯金属而言,其均匀形核的形核率与过冷度的关系如图2.27(b)所示。这一试验结果说明,在到达一定的过冷度之前,液态金属中基本不形核,一旦温度降至某一温度时,形核率急剧增加,一般将这一温度称为有效成核温度,对应的过冷度称为有效过冷度ΔTP

表 2.3 是用试验方法测出的常见金属均匀形核的有效过冷度。有人曾用数学方法进行过计算,得出金属结晶时均匀形核的有效过冷度为

这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在这样大的过冷度下,晶核的临界半径 rK=10-10m ,这种尺寸大小的晶核,约包含200个原子。

表2.3 一些常见金属液滴均匀形核的有效过冷度

由于一般金属的晶体结构简单,凝固倾向大,形核率在到达曲线的极大值之前即已凝固完毕,看不到曲线的下降部分。但是如果采用极快速的冷却技术,例如使冷却速度大于107°C/s,那么就可使液态金属的过冷度远远超过其极大值,到达形核率为零的温度,这时的液态金属没有形核即凝固成固体,它的原子排列状况与液态金属相似,这种材料称为非晶态金属,又称金属玻璃。非晶态金属具有强度高、韧性大、耐腐蚀性能好、导磁性强等优良性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重视,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金属材料。

2.非均匀形核

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均匀形核需要很大的过冷度。例如,纯铝结晶时的过冷度为 130 °C,而纯铁的过冷度则高达 295 °C,但实际金属结晶时,往往在不到 10 °C 的很小过冷度下便开始结晶。这是因为在实际液态金属中总是存在一些微小的固相杂质质点,并且液态金属在凝固时还要和型壁相接触,于是晶核就可以优先依附于这些现成的固体表面上形成,这种形核方式就是非均匀形核,又称为异质形核或非自发形核。

在实际液态金属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含有某些固体杂质(包括型壁),所以实际金属的结晶主要按非均匀形核方式进行。

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与均匀形核相似,但除了受过冷度和温度的影响外,还受固态杂质的结构及其他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

图2.28 形核率随过冷度的变化

纯金属形核的主要障碍是形成晶核同时就会形成固液界面,这使体系自由能升高,因此均匀形核所需的过冷度较大。非均匀形核时,晶核依附于已有的界面(称为形核基底或衬底)形成,有利于减少形核时界面能变化导致的能量障碍,所以非均匀形核可以在较小的过冷度下获得较高的形核率。图2.28 所示为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随过冷度变化的比较。从两者的对比可知,当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相当大时,均匀形核的形核率还几乎是 0,并在过冷度约为 0.02Tm时,非均匀形核具有最大的形核率,这只相当于均匀形核达到最大形核率时,所需过冷度(0.2Tm)的 1/10。同时,随着过冷度的增大,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可能越过最大值,并在高的过冷度处中断。这是由于非均匀形核需要合适的基底。当晶核在基底上的分布,逐渐使那些有利于新晶核形成的表面减少,可被利用的形核基底全部被晶核所覆盖时,非均匀形核也就中止了。

按照形核时能量有利条件分析,两个相互接触的晶面结构越近似,它们之间的表面能就越小,即使只在接触面的某一个方向上的原子排列配合得比较好,也会使表面能降低一些。这样的条件(结构相似、尺寸相当)称为点阵匹配原理,凡满足这个条件的界面,就可能对形核起到催化作用,它本身就是良好的形核剂,或称为活性质点。

铸造生产中,往往在浇注前加入形核剂,以增加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例如,锆能促进镁的非均匀形核,这是因为两者都具有密排六方晶格。镁的晶格常数为a=0.320 22 nm ,c=0.519 91 nm ;锆的晶格常数为a=0.322 3 nm ,c=0.512 3 nm ,两者的大小很相近。而且锆的熔点(1 855 °C)远高于镁的熔点(659 °C)。所以,在液态镁中加入很少量的锆,就可大大提高镁的形核率。

又比如,铁能促进铜的非均匀形核,这是因为,在铜的结晶温度 1 083 °C以下,γ-Fe和 Cu 都具有面心立方晶格,而且晶格常数相近:γ-Fe的a≈0.365 2 nm ,Cu的a≈3.688Å。所以在液态铜中加入少量的铁,就能促进铜的非均匀形核。(www.daowen.com)

应当指出,点阵匹配原理已为大量的试验所证明,但在实际应用时有时会出现例外的情况,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还受其他一系列物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液态金属结晶过程中进行振动或搅拌,有两种影响:一方面可使正在长大的晶体碎裂成几个结晶核心,或者是型壁附近产生的晶核被冲刷走,都能提高形核率,这种作用称为晶核的机械增核;另一方面又可使液态金属中的晶核提前形成,也能提高形核率,这种作用称为动力学成核。利用振动或搅拌来提高形核率的方法,已被大量试验结果所证明。

2.3.3.2 晶核的长大

在过冷液态金属中,晶胚一旦成核后,便立即开始长大。晶核或晶体的长大方式和速度,对金属的结晶组织有很大的影响,研究长大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根据热力学条件,固相自由能必须低于液相自由能才能结晶。因此,结晶必须在过冷的液相中才能进行。对形核是如此,对晶体的长大也是如此。晶核长大的过程是液态金属中的原子不断向晶体表面堆砌,液固界面不断向液态金属推移的过程,晶核要长大,就必须在液固界面前沿液体有一定的过冷,这种过冷度称为动态过冷度ΔTK。试验证明,晶体长大所需要的动态过冷度远小于形核所需要的过冷度,对于一般金属为 0.01~0.05 °C。

纯金属结晶时的长大形态,是指长大过程中液固界面的形态。它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平面状长大和树枝状长大。这两种长大形态主要取决于液固界面前沿液相中温度分布的特征。

1.平面状长大

所谓平面状长大,就是液固界面始终保持平直的表面向液相中长大,长大中的晶体也一直保持规则的形态。在正的温度梯度条件下,粗糙界面结构的纯金属都具有这种平面状长大形态。

造成平面状长大形态的主要原因是,粗糙界面上的空位较多,界面的推进也没有择优取向,其界面与熔点Tm等温线平行,如图 2.29(b)所示。在正的温度梯度条件下,当界面上有局部微小区域偶然冒出而伸入过冷度较小的液体中时,它的长大过程就会减慢甚至停下来,周围的部分就会赶上去,冒出部分便消失,并保持等温,因此液固界面始终保持平面的稳定状态。

在正的温度梯度下,对于光滑界面结构的晶体,液固界面不呈平面状而呈台阶状(锯齿状)。这种台阶平面是固体晶体的一定晶面,与熔点 Tm等温面呈一定角度相交,如图 2.29(a)所示。尽管如此,这种台阶也不能过多地凸向液相方向。从宏观来看,液固界面与 Tm等温线仍保持平行。因此,这种界面的特征也相似于平面状形态的特征。

图2.29 正温度梯度下的界面形态

2.树枝状长大形态

树枝状长大就是液固两相界面始终像树枝那样向液相中长大,并不断地分枝发展,如图2.30所示。

图2.30 树枝状长大示意图

造成树枝状长大的主要原因,是在负的温度梯度下液固界面不再保持稳定状态。由于界面前沿的液体中的过冷度较大,如果界面的某一局部发展较快而偶有突出,则它将伸入过冷度更大的液体中,从而更加有利于此突出尖端向液体中的成长。虽然此突出尖端在横向也将生长,但结晶潜热的散失提高了该尖端周围液体的温度,而在尖端的前方,潜热的散失要容易得多,因而其横向长大速度远比朝前方的长大速度小,故此突出尖端很快长成一个细长的晶体,称为主干,即为一次晶轴或一次晶枝。在主干形成的同时,主干与周围过冷液体的界面也是不稳定的,主干上同样会出现凸出尖端,它们长大成为新的晶枝,称为二次晶轴或二次晶枝。对于一定的晶体来说,二次晶轴与一次晶轴具有确定的角度,如在立方晶系中,二者是相互垂直的。二次晶枝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在它上面长出三次晶枝,如此不断地枝上生枝,同时各次晶枝又在不断地伸长和壮大,由此形成如树枝状的骨架,故称为树枝晶,简称枝晶,每一个枝晶长成为一个晶粒。当所有的枝晶都严密合缝地对接起来,并且液相也消失时,就分不出树枝状了,只能看到各个晶粒的边界。如果金属不纯,则在枝与枝之间最后凝固的地方留存杂质,其树状轮廓仍然可见。如果在结晶过程中间,在形成一部分金属晶体之后,立即把其余的液态金属抽掉,这时就会看到,正在长大着的金属晶体确实呈树枝状。有时在金属锭的表面最后结晶终了时,由于晶枝之间缺乏液态金属去填充,结果就留下了树枝状的花纹。图2.31所示为在钢锭中所观察到的树枝晶。

图2.31 钢锭中的树枝状晶体

不同结构的晶体,其晶轴的位向可能不同,如表 2.4 所示。面心立方晶格和体心立方晶格的金属,其树枝晶的各次晶轴均沿<100>方向长大,各次晶轴之间相互垂直。其他不是立方晶系的金属,各次晶轴彼此可能并不垂直。

表2.4 树枝晶的晶轴位向

长大条件不同,则树枝晶的晶轴在各个方向上的发展程度也会不同,如枝晶在三维空间得以均衡发展,各方向上的一次轴近似相等,这时所形成的晶粒叫作等轴晶粒。如果枝晶某一个方向上的一次轴长得很长,而在其他方向长大时受到阻碍,这样形成的细长晶粒叫作柱状晶粒。

由于金属容易过冷,因此一般金属结晶时,均以枝状生长方式长大。

长大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晶核长大的线速度,用 G 表示,单位符号为 cm/s。晶体的长大速度主要与其生长机制有关。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具有光滑界面的非金属和具有粗糙界面的金属,它们的长大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如图 2.32 所示。该图表明,当过冷度为零时,长大速度也为零。随着过冷度的增大,长大速度先是增大,达到极大值后,又开始减小。显然,这也是两个相互矛盾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冷度小时,液固两相自由能的差值较小,结晶的驱动力小,所以长大速度小。当过冷度很大时,温度过低,原子的扩散迁移困难,所以长大速度也小。当过冷度为中间某个数值时,液固两相的自由能差足够大,原子扩散能力也足够大,所以长大速度达到极大值。但对于金属来说,由于结晶温度较高,形核和长大都快,它的过冷能力小,即不等过冷到较低的温度时结晶过程已经结束,所以其长大速度一般都不超过极大值。

图2.32 晶体的长大速度G与过冷度ΔT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