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提出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17]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二是革新课程体系,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三是推进“引企入教”,促进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相衔接、相融合;四是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探索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一是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二是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三是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推动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新专业;四是推进与企业的合作,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
(3)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一是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二是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三是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四是依据专业特点,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www.daowen.com)
(4)打造实习实训基地。一是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二是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三是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5)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是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二是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四是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6)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一是鼓励高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三是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