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历经朝代的榫卯结构: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

历经朝代的榫卯结构: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起居方式开始变化。其榻面大边与抹头的交接处采用简化的45°格角榫,说明格角榫的做法在五代时就有应用。侧枨与腿交接处采用暗榫形式。宋代的榫卯技术在《营造法式》一书中也有反映。宋式建筑有侧脚、生起等,构件有时不可能完全严丝合缝,此时就需要在安装过程中对榫卯加以校核,称为“安勘”;同时,对榫卯结构进行“绞割”以使其能安装合缝、榫卯紧密。图1-17 宋代家具榫卯结构示意图

历经朝代的榫卯结构: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起居方式开始变化。在新的思潮和习俗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家具和用具。在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中,发现有铜帐角。从南朝墓中发现的帐架结构也可以看出,当时金属缔固物接合之法仍很习见。

隋唐至五代的扶手椅作为官帽椅的雏形大有发展。外来扶手靠背椅受中国木框架建筑结构的影响,扶手靠背椅整体采用木架形式制作,以榫卯结构连接彼此,不易变形;椅腿采用“收分”技术,出现侧脚,比较牢固;靠背上端的搭脑,受“栌斗”(即斗拱)技术的影响,中间略向上凸起,枕木两头微向上勾卷,呈现小“斗拱”的形式。江苏五代墓出土的一件足尺木榻,除用铁钉外,还有一些榫卯做法。其榻面大边与抹头的交接处采用简化的45°格角榫,说明格角榫的做法在五代时就有应用。抹头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即将两处L形的木料在端头搭接起来。托撑与大边的边接,七根十四处皆用暗榫。其做法是上部裁口,下部留榫。牙板与脚连接处做成类似插肩榫的样子,但实际只用铁钉钉在大边上。侧枨与腿交接处采用暗榫形式。叶茂台辽墓中的棺床小帐,帐身合板板缝拼合多为直缝造,带胶并用板栓两支。小帐各构件接合方法多样,主要有:①榫卯接合。如入平柱侧脚均用双卯,两卯又不同,在外侧者为露卯,内侧者为阴卯。脚柱还根据侧脚45°合角造的特点,双卯作对角排列,成为现代木工所说的达步卯。再如,板材入方材处均开齿槽镶入,方材与方材垂直搭接开槽口,侧斜搭接者开槽齿。其中,阑额和压槽方纵横相交时阴阳槽口互相绞割,成为绞井口,并各出绞头。这种绞井口的接合方式,使阑额和压槽方者构成一个环闭的整体,相当于近代的圈梁。此外,帐身板、屋面板各板缝间的边接,压脊与脊缚间的边接均用木板栓。后檐当心帐身板正中一缝用圆栓,单斗与阑额接合所用木栓上圆下扁。②钉接合。一般用竹钉,钉身或圆或方,还有的为粗糙棱体。钉合时先钻孔,孔径略小。小帐构件钉合多用竹钉,屋面板与叉子伏、角伏的钉接合则用铁钉。

宋代的榫卯技术在《营造法式》一书中也有反映。宋式建筑有侧脚、生起等,构件有时不可能完全严丝合缝,此时就需要在安装过程中对榫卯加以校核,称为“安勘”;同时,对榫卯结构进行“绞割”以使其能安装合缝、榫卯紧密。宋代的家具实物保存极少,只能从一些绘画中可以看到当时家具的情况: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 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格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卯接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格角榫攒起来,不仅可降低木材收缩对家具的影响,而且还有很好的装饰作用。(www.daowen.com)

图1-17 宋代家具榫卯结构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