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夏至时期至秦汉时期的榫卯结构:历史变革与演进

夏至时期至秦汉时期的榫卯结构:历史变革与演进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15是湖北当阳赵巷出土的春秋漆俎榫卯图,俎面雕饰着非常精美的花纹,俎面下的两端各有腿,均是采用榫卯结构,既美观又牢固。这些出土的漆木家具,在地下埋藏了2 000多年,出土时依然保留其当年的风采,实在令人惊愕与叹服,无法不赞叹中国的榫卯结构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从汉代出土的木制文物,可以看出当时有比较发达的榫接合。

我国夏时已有了专业的木工,金属工具如青铜斧、锛、凿的使用加快了木材加工技术的进步。商、周的生活方式是席地而坐,当时已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矮型家具,其特点是:造型古朴,用料粗壮,漆饰单纯,纹饰拙犷。这期间榫卯有了一定的发展,开中国之先河,并为后世榫卯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1-14 曾侯乙墓出土衣箱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细木工接合工艺有榫接合、胶接合和金属缔固物接合,间或以捆缚接合作为辅助手段。那时期的家具是将木料在简单加工后拼合形成的。现代细木工六种主要接合方法是:绑扎接合、榫接合、胶接合、金属缔固物接合、钉接合和螺钉接合,前四种在战国以前就被采用了,木业制作已有了斧、锯、凿、铲等工具,测量也有了规矩准绳。燕尾榫、凹凸榫、割肩榫结构在家具中已有运用。战国的榫接合方法主要有十四种:直榫、半直榫、鸠尾榫、半鸠尾榫、圆榫、端榫、嵌榫、嵌条、蝶榫、半蝶榫、宽槽接合和窄槽接合、切斜加半直榫接合、双缺接合。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的主流家具是漆家具。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衣箱(图1-14)已采用框架结构和榫卯连接,四壁以榫卯扣合,在壁板的上、下边内缘各凿出凹槽,以容纳盖板和底板,为使盖板易于抽动,还在一块挡板的上边留出缺口。

图1-15是湖北当阳赵巷出土的春秋漆俎榫卯图,俎面雕饰着非常精美的花纹,俎面下的两端各有腿,均是采用榫卯结构,既美观又牢固。这些出土的漆木家具,在地下埋藏了2 000多年,出土时依然保留其当年的风采,实在令人惊愕与叹服,无法不赞叹中国的榫卯结构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www.daowen.com)

从汉代出土的木制文物,可以看出当时有比较发达的榫接合。河北阳原三汾沟汉墓中出土的木椁呈长方形,长3.5米,宽2米。三壁用木板或圆木垒砌而成;洞室口用立木插封,构成椁的另一壁,椁壁四角衔接处用榫卯接合。椁底板的棺板用松、柏木制成。棺板之间用细腰银锭形榫接合(图1-16)。西汉满城墓中出土的帐钩,伴有很多铜质构件的出土,它们原是组装起来的帷帐的零件,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或长方形。

图1-15 春秋漆俎榫卯图

图1-16 细腰银锭形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