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维护技巧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维护技巧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汽车发动机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图5.13发动机四冲程原理简图2)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汽油机一样,每个工作循环也是由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及排气冲程组成。现代汽车多采用四缸、六缸和八缸发动机。图5.14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图5.15配气机构的组成3)燃料供给系统汽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维护技巧

汽车发动机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根据动力来源不同,汽车发动机可分为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电动汽车电动机及混合动力等。

常见的汽油机和柴油机都属于往复活塞式内燃机,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活塞运动机械能并对外输出动力。汽油机转速高,质量小,噪声小,启动容易,制造成本低;柴油机压缩比大,热效率高,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都比汽油机好。

(1)工作原理

由于汽油和柴油的不同特性,汽油机和柴油机在工作原理和结构上有差异。

1)汽油发动机(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冲程汽油机是将空气与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成良好的混合气,在吸气冲程被吸入汽缸,混合气经压缩点火燃烧而产生热能,高温高压的气体作用于活塞顶部,推动活塞作往复直线运动,通过连杆、曲轴飞轮机构对外输出机械能。四冲程汽油机在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①进气冲程

活塞在曲轴的带动下由上止点移至下止点。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曲轴转动180°。在活塞移动过程中,汽缸容积逐渐增大,汽缸内气体压力从pr逐渐降低到pa,汽缸内形成一定的真空度,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通过进气门被吸入汽缸,并在汽缸内进一步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由于进气系统存在阻力,进气终点时,汽缸内气体压力小于大气压力p0,即pa=(0.80~0.90)p0。进入汽缸内的可燃混合气的温度,由于进气管、汽缸壁、活塞顶、气门和燃烧室壁等高温零件的加热以及与残余废气的混合而升高到340~400K。

②压缩冲程

压缩冲程时,进、排气门同时关闭。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曲轴转动180°。活塞上移时,工作容积逐渐缩小,缸内混合气受压缩后压力和温度不断升高,到达压缩终点时,其压力pc可达800~2 000kPa,温度达600~750K。

③做功冲程

当活塞接近上止点时,由火花塞点燃可燃混合气,混合气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汽缸内气体的压力和温度迅速提高。燃烧最高压力pZ达3 000~6 000kPa,温度TZ达2 200~2 800K。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并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对外输出机械能。随着活塞下移,汽缸容积增加,气体压力和温度逐渐下降,到达b点时,其压力降至300~500kPa,温度降至1 200~1 500K。在做功冲程,进气门、排气门均关闭,曲轴转动180°。

④排气冲程

排气冲程时,排气门开启,进气门仍然关闭,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曲轴转动180°。排气门开启时,燃烧后的废气一方面在汽缸内外压差作用下向缸外排出,另一方面通过活塞的排挤作用向缸外排气。由于排气系统的阻力作用,排气终点r点的压力稍高于大气压力,即pr=(1.05~1.20)p0。排气终点温度Tr=900~1 100K。活塞运动到上止点时,燃烧室中仍留有一定容积的废气无法排出,这部分废气称为残余废气。

发动机四冲程原理如图5.13所示。

图5.13 发动机四冲程原理简图

2)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汽油机一样,每个工作循环也是由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及排气冲程组成。由于柴油与汽油相比,自燃温度低、黏度大不易蒸发,因而柴油机采用压缩终点压燃着火(压燃式点火),而汽油机是火花塞点燃。

①进气冲程

进入汽缸的工质是纯空气。由于柴油机进气系统阻力较小,进气终点压力pa=(0.85~0.95)p0,比汽油机高。进气终点温度Ta=300~340K,比汽油机低。

②压缩冲程

由于压缩的工质是纯空气,因此柴油机的压缩比比汽油机高(一般为ε=16~22)。压缩终点的压力为3 000~5 000kPa,压缩终点的温度为750~1 000K,大大超过柴油的自燃温度(约520K)。

③做功冲程

当压缩冲程接近终了时,在高压油泵作用下,将柴油以100MPa左右的高压通过喷油器喷入汽缸燃烧室中,在很短的时间内与空气混合后立即自行发火燃烧。汽缸内气体的压力急速上升,最高达5 000~9 000kPa,最高温度达1 800~2 000K。由于柴油机是靠压缩自行着火燃烧,故称柴油机为压燃式发动机。

④排气冲程

柴油机的排气与汽油机基本相同,只是排气温度比汽油机低。一般Tr=700~900K。对于单缸发动机来说,其转速不均匀,发动机工作不平稳,振动大。这是因为4个冲程中只有一个冲程是做功的,其他3个冲程是消耗动力为做功做准备的冲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飞轮必须具有足够大的转动惯量,这样又会导致整个发动机质量和尺寸增加。采用多缸发动机可以弥补上述不足。现代汽车多采用四缸、六缸和八缸发动机。

(2)发动机的组成

发动机是由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两大机构,以及冷却、润滑、点火、燃料供给、启动系统5大系统组成。主要部件有汽缸体、汽缸盖、活塞、活塞销、连杆、曲轴及飞轮等。

1)曲柄连杆机构

在做功行程时,曲柄连杆机构将燃料燃烧以后产生的气体压力,经过活塞、连杆转变为曲轴旋转的转矩;然后,利用飞轮的惯性完成进气、压缩、排气3个辅助行程。曲柄连杆机构由汽缸体曲轴箱组、活塞连杆组和曲轴飞轮组3部分组成,如图5.14所示。

2)配气机构

配气机构的作用是根据发动机的工作顺序和各缸工作循环的要求,及时地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使可燃混合气(汽油发动机)或新鲜空气(柴油发动机)进入汽缸,并将废气排入大气。

四冲程发动机广泛采用气门凸轮式配气机构,它由气门组和气门传动组两部分组成。按其传动方式不同,可分为正时齿轮传动式和链条传动式两种;按凸轮轴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下置凸轮轴式、中置凸轮轴式和上置凸轮轴式。下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工作时,曲轴通过一对互相啮合的正时齿轮带动凸轮轴旋转,当凸轮的凸尖上升到最高位置时气门开度最大。当凸轮的凸尖向下运动时,由于气门弹簧的弹力作用,气门及其传动机件恢复原位,将气道关闭。与下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相比,中置和上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因曲轴与凸轮轴距离较大,故多为正时链条或正时带传动。中置凸轮轴式省去了推杆;上置凸轮轴式省去了挺杆及推杆,如图5.15所示。

图5.14 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

图5.15 配气机构的组成

3)燃料供给系统

汽油发动机燃料系的作用是根据发动机不同工作情况的需要,将纯净的空气和汽油配制成适当比例的可燃混合气,送入各个汽缸进行燃烧后所产生的废气排入大气中,如图5.16所示。

4)润滑系统

润滑系的功用是向作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输送定量的清洁润滑油,以实现液体摩擦,减小摩擦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并对零件表面进行清洗和冷却。润滑系统由机油泵、集滤器、限压阀、油道、机油滤清器等组成,如图5.17所示。(www.daowen.com)

5)冷却系统

冷却系统将受热零件吸收的部分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保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水冷式冷却系统由水套、水泵散热器、风扇、节温器等组成。风冷式由风扇和散热片等组成,如图5.18所示。

图5.16 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

图5.17 润滑系统的组成

图5.18 冷却系统的组成

6)点火系统

在汽油机中,汽缸内的可燃混合气是靠电火花点燃的,为此在汽油机的汽缸盖上装有火花塞,火花塞头部伸入燃烧室内。能够按时在火花塞电极间产生电火花的全部设备称为点火系。传统点火系统由蓄电池发电机、点火线圈,分电器、火花塞等组成。普通式和传统式点火系统类似,只是用电子元件取代了分电器。电子点火式全部是全电子点火系统,完全取消了机械装置,由电子系统控制点火时刻,包括蓄电池、发电机、点火线圈、火花塞及电子控制系统等,如图5.19所示。

图5.19 点火系统

7)启动系统

要使发动机由静止状态过渡到工作状态,必须先用外力转动发动机的曲轴,使活塞作往复运动,汽缸内的可燃混合气燃烧膨胀做功,推动活塞向下运动使曲轴旋转。发动机才能自行运转,工作循环才能自动进行。因此,曲轴在外力作用下开始转动到发动机开始自动地怠速运转的全过程,称为发动机的启动。完成启动过程所需的装置,称为发动机的启动系。它由启动机及其附属装置组成,如图5.20所示。

图5.20 启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汽车发动机的分类

1)按照所用燃料分类

内燃机按照所使用燃料的不同,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如图5.21所示。

2)按照冲程分类

内燃机按照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需的冲程数,可分为四冲程内燃机和二冲程内燃机,如图5.22所示。

3)按照冷却方式分类

内燃机按照冷却方式不同,可分为水冷发动机和风冷发动机,如图5.23所示。

4)按照汽缸数目分类

内燃机按照汽缸数目不同,可分为单缸发动机和多缸发动机,如图5.24所示。

图5.21 发动机按照所用燃料分类

图5.22发动机按照冲程分类

5)按照汽缸排列方式分类

图5.23 发动机按照冷却方式分类

图5.24 发动机按照汽缸数目分类

内燃机按照汽缸排列方式不同,可分为单列式和V形式,如图5.25所示。

图5.25 发动机按照汽缸排列?方式分类

6)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分类

内燃机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可分为自然吸气(非增压)式发动机和强制进气(增压式)发动机,如图5.26所示。

图5.26 发动机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分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