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能量产生参数的优化方法

能量产生参数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2-2热中子截面数据*因为超热中子的原因,典型反应堆内的238U的实际有效吸收系数比该值高。为简化起见,在分析中可认为它是常数。此外,由式(2-3)可知,堆内的体积释热率也是与中子注量率成正比的。因而堆内热源的分布函数和中子注量率的分布函数相同。反应堆中有3个参数与体积释热率有关:①燃料棒单棒功率q·。燃料组件的外表面积=2=0.043堆芯面积=×=10.36当量圆形直径:堆芯长度=3.81 m堆芯总体积②全堆的功率密度。

能量产生参数的优化方法

由堆物理的计算可知,单位体积的裂变率为

式中 φ——中子注量率,中子/(cm3·s);

σf——微观裂变截面,cm2

N——可裂变核子的密度,核/cm3

Σf——宏观裂变截面,cm-1

常用材料的吸收和裂变截面数据见表2-2所列。

表2-2 热中子(0.0253eV)截面数据

*因为超热中子的原因,典型反应堆内的238U的实际有效吸收系数比该值高。

则堆芯内单位体积的释热率q‴的表达式应为

式中 Fa——堆芯(主要是元件和慢化剂)的释热量占堆总释热量的份额。

如果堆芯的体积为Vc(m3),则整个堆芯释出的热功率Q·c

式中 ——整个堆芯体积内的平均中子注量率,中子/(cm3·s)。

如果计入堆芯之外的反射层、热屏蔽等的释热量,则反应堆释出的热功率应为

在给定条件下,上两式的Ef、σf、Vc均为常数;式中的N是堆芯中每单位体积内可裂变燃料的核子数,如果裂变物质在堆芯内的分布是均匀的,则可认为N是常数,而实际上在运行中N是变化的。为简化起见,在分析中可认为它是常数。这样式(2-4)和式(2-6)中就只有一个变量了,可见堆的热功率和成正比。此外,由式(2-3)可知,堆内的体积释热率也是与中子注量率成正比的。因而堆内热源的分布函数和中子注量率的分布函数相同。

单燃料棒参数。反应堆中有3个参数与体积释热率有关:

①燃料棒单棒功率q·

②与传热表面相垂直的热流密度q″(可以分别按照包壳内表面、外表面或燃料芯块表面来计算,在热工计算中,以包壳外表面计算为主)。

③单位长度的功率q′(线功率密度)。

对于第n根燃料棒,这3种功率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 Vfn——燃料元件区的释热体积;

n——包围Vfn面积Sn的外法向方向;

L——活性段长度。

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定义如下的热流密度参数:

式中,符号{}表示面积平均值。

而平均线功率密度定义为

如果将式(2-7)应用于实际情况。对于柱状燃料元件,芯块的直径为dfo,包壳外径dco,长度为L,则燃料棒的总功率为(www.daowen.com)

如果用包壳外表面的热流密度来表示,则有

式中,忽略了元件的轴向导热及包壳和气隙中的产热。而如果用线功率密度来表示,则有

根据式(2-8),则燃料包壳外表面的热流密度为

因此,对于任何一根燃料棒,有:

式中,燃料棒内平均体积释热率为

【例2-1】 各种反应堆内的传热参数。

问题:根据表2-3给出的反应堆参数,针对每种反应堆计算如下参数。

①当量堆芯直径和堆芯长度。

②堆芯平均功率密度q‴(MW/m3)。

③全堆平均线功率密度<q′>(kW/m)。

④全堆燃料棒和冷却剂间的平均热流密度。

表2-3 例2-1表

解 这里主要针对压水堆(PWR)进行求解,其他的只是给出总结果。

①当量堆芯直径和堆芯长度。

燃料组件的外表面积=(0.207 m)2=0.043(m2

堆芯面积=(0.043 m2)×(241个燃料组件)=10.36(m2

当量圆形直径:

堆芯长度(L)=3.81 m

堆芯总体积

②全堆的功率密度。

③全堆平均线功率密度。

④堆芯燃料棒和冷却剂间的平均热流密度。

对于其他类型的反应堆计算结果见表2-4,过程就不再赘述。

表2-4 其他类型的反应堆计算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