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纺纱(又称尘笼纺纱)方法是由奥地利费勒尔博士(Dr.Ernst Fehner)于1973年发明的一种自由端纺纱法。费勒尔博士受非织造布织物加工方法的启示,以机械—空气动力相结合来吸附凝聚纤维,同时借摩擦回转原理对纱条进行加捻。该方法于1973年1月首先在奥地利申请专利,随后又在美国、英国和瑞士等国申请了专利,并以发明者的姓名缩命名为DREF(德雷夫)纺纱方法。
1974年,费勒尔公司研制成一台采用单尘笼的摩擦纺纱机,即DREF-Ⅰ型摩擦纺纱机。在此基础上,又采用双尘笼凝聚纤维并加捻,研制成了DREF-Ⅱ型摩擦纺纱机。1975年在米兰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首次展出,1977年投放市场,遍及美国、捷克、德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78年,费勒尔公司还研制了DREF-Ⅲ型摩擦纺纱机,1979年,生产出样机并在当年的汉诺威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展出,1982年,正式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与此同时,英国、捷克、德国、日本、瑞士和我国都对摩擦纺纱进行了研究,从而逐步完善了摩擦纺纱方法。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1979年,杭州纺织研究所研制的样机已于1988年通过鉴定,除杭州纺织研究所外,上海国棉二十二厂、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等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进口了不少DREF-Ⅱ型和DREF-Ⅲ型摩擦纺纱机。摩擦纺纱具有设备简单、生产效率高,使用原料广泛、产品结构有特色、品种多样化、经济效益高、断头少等特点,因而获得较快的发展,得到各国纺织界的重视。(www.daowen.com)
目前,国外生产的摩擦纺纱机主要有奥地利费勒尔公司生产的DREF-Ⅱ(D2)型和DREF-Ⅲ(D3)型、英国泼拉脱和萨克洛威公司生产的Master Spinner型等。国内生产的摩擦纺纱机主要有FS2型、FS3型等机型。代表性的尘笼式摩擦纺纱机的技术特征见表5-1。
表5-1 尘笼式摩擦纺纱机的技术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