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然染料
天然染料一般可以自然降解,大部分无毒性和副作用,不污染环境。天然染料(天然色素)主要来源是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动物或天然彩色矿石。据估计,天然染料占全球染料总用量的10%。但目前天然染料的用量仅占合成染料用量的1%。
2.天然染料的分类及性能
天然染料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按溶解性、化学结构,植物、动物或矿物名称以及俗称等都可进行分类。如按照溶解性分类,植物色素可分为水溶性、醇溶性和油溶性三类。水溶性色素是指溶于水或在含水乙醇中有较大溶解度,在无水乙醇中难溶,在石油醚中不溶;油溶性色素是指易溶于石油醚、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丙酮等溶剂的色素;醇溶性色素溶解性质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指在无水乙醇、丙酮等极性有机溶剂中易溶的色素。
(1)植物天然染料。植物染料不仅使染整加工过程环保,而且还赋予纺织品抗菌、消炎等保健功能。
①植物的选择。一般选取色素含量高、纤维相对较长、药用价值较高的植物。
a.苏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染红色,苏木内含隐色素,能在空气中氧化成苏红木素。经媒染剂媒染,有较好的色牢度,该染料对金属离子和酸碱性变化非常敏感,能派生很多的色泽。苏木的药用功效是活血化瘀。
b.蓝草。蓝草中的色素成分是靛蓝素(C16H10N2O3),属于靛系还原染料,是我国最早用于织物染色的一种植物。靛蓝的配伍性较强,可与其他植物染料进行套染,从蓝草中提取的蓝靛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
c.荩草。直接染色可染得黄色,用铜盐媒染得绿色。
d.郁金。色素主要集中于茎秆中,在我国使用历史也很早,古代多用于染妇女服装,微有郁金的香味。
e.紫甘蓝。紫甘蓝是一种蔬菜,属于十字花科,其茎、叶呈紫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且价格低廉,它的开发利用有可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天然色素资源。紫甘蓝色素在结构上属于花青素类,醇溶性和水溶性较佳,它在稀酸溶液中更易溶解。
f.紫背天葵。紫背天葵是秋海棠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润肺凉血等功效,还含有丰富的红色素。制成彩色食品包装用纸,不但能增加美感,而且对人体无害。
其他的植物还有染红色的红花、染黄色的栀子等,色泽鲜艳明亮。
②植物染料的染色。由于植物染料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的功能,因此以普通的方法蒸煮后,提取色素制成染液,稀释一定的浓度后进行染色,可直接加工成具有保健作用的染色产品。而以往的加工需要经过合成染料染色后,再施加一定量的抗菌、消炎的药物,不仅工序多,操作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对皮肤刺激性大。
(2)矿物天然染料。有色矿石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为:SiO237.66%、Al2O330.63%、TiO22.8%、Fe2O33.41%、FeO 14.57%、MnO20.12%。随成分的不同呈现棕红色、淡绿色、灰色、黄色、白色,经粉碎拼混后可达20余个色谱。
矿物色素以不含有害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矿石为原料,经过粉碎、研磨成具有一定细度的矿粉,分散在水中形成悬浮状的胶体溶液。色素主要以单分子(或离子)状态进入纤维内部。染色前的织物都要进行预处理,经过预处理后的纤维其大分子链间距离增大,有利于铁、锰化合物分子和一些微细矿粉进入纤维的无定形区,达到吸附上染的目的。但是,矿粉中含有铁离子及其化合物,铁离子会影响织物强力,染色后的织物需进一步处理,减少损伤。
(3)其他天然染料。
①微生物色素。詹森杆菌蓝紫霉色素是非病原菌。这种微生物是从蚕丝废料中培育出的细菌,产生色素的主要菌种是紫色杆菌素和脱氧紫色杆菌素,由日本蚕丝昆虫农业技术研究所与蚕丝商社合作研究发现。这种色素使用安全,不仅可染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也可以染锦纶等合成纤维。
②红曲米色素。将红曲霉接种在稻米上培养成,供制造红酒和红腐乳用,也用作食品色素、药用活血剂。红曲米色素不溶于水,其色素的主要成分是红斑素及红曲红素,橙红色,有荧光。用红曲米可将丝绸染成美丽的深红色。
这种色素色泽鲜艳,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对pH稳定,耐光、耐热,对金属离子、氧化剂和还原剂不敏感。
③Trichoderma sp.Q98菌株。在马铃薯固体培养基(PDA)平板培养4天,观察菌落,可见菌丝产生红色素,这种色素是非水溶性的。同时这种菌株还可以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它的培养液含有2种多肽类物质。菌丝及提取物可作为天然色素添加剂、天然抗氧化剂、天然抗菌活性物质源。
④玉米黄色素。玉米黄色素是从生产玉米淀粉的下脚料(玉米粗蛋白)提取的类胡萝卜素色素和叶黄素等天然色素。
⑤单宁。香蕉花瓣的细胞液含有大量的单宁,几乎能将织物染成黑色,而且其色泽保留时间长久,耐洗涤。
3.天然染料的化学结构
天然染料中的大部分仍然是天然有机染料或颜料,其化学结构分别属甲基酮、亚胺、苯醌、蒽醌、萘醌、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靛类以及叶绿素等。
(1)叶绿素类。叶绿素是一种存在于植物叶、茎中的绿色色素。它是属于卟啉类的有色杂环化合物。环外碳原子的取代和环内氮原子与金属离子(如Mg2+等)配位络合得到叶绿素a、叶绿素b。(www.daowen.com)
叶绿素属醇溶性色素,在稀溶液中会脱去络合的Mg2+。变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在室温和弱碱条件下稳定。但加热后,分子中酯键水解得到鲜艳的叶绿素。叶绿素易氧化,重金属离子能置换络合中心的Mg2+,改变其染色性能。叶绿素的铜盐和钠盐制备过程可表示如下:
C55H72O5N4Mg+2HCl→C55H74O5N4+MgCl2
C55H74O5N4+CuSO4C55H72O5N4Cu+H2SO4
C55H72O5N4Cu+2NaOH→C34H30O5N4CuNa2+C20H39OH+CH3OH
(2)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植物叶片、块茎、果实中,常与叶绿素、蛋白质伴生存在。该色素分子母体是聚异戊二烯,天然存在形式大多是反式共轭多烯。类胡萝卜素有两种基本类型。
①叶红素。叶红素分子特征是类胡萝卜烃,包括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辣椒红素等,色谱为红色和橙红色。易溶于石油醚,难溶于乙醇,不溶于水。β-胡萝卜素结构如下:
②叶黄素。叶黄素是类胡萝卜素的含氧衍生物,含氧基团主要有羧基、酯基等,包括玉米黄素、叶黄素、隐黄素等,色谱为橙黄和黄色,易溶于乙醇,不溶于石油醚。
类胡萝卜素对热稳定,不受pH影响。由于共轭双键结构易氧化,对空气中氧、多种形式的氧化酶十分敏感,尤其是酸性和低水分条件下更容易氧化失色。其结构式如下:
(3)类黄酮化合物。类黄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花瓣、叶片、果实、根茎中。其母体结构是2-苯基苯并吡喃环,在植物中以糖苷形式存在。常见的组成有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等单糖、双糖和三糖以及酰基化的糖。依照分子组成特征可分为花色素和黄酮化合物两类。
①花色素。花色素是赋予植物花瓣和叶片以绚丽色彩的主要色素,其色谱由橙红色到蓝紫色。表3-1列出了六种自然界存在的主要花色素。花色素的基本颜色有:天竺葵配基的鲜红色、矢车菊配基的绯红色和飞燕草配基的青莲色。各种颜色的花色素都是由这三种分子结构衍生出来的。
表3-1 自然界存在的主要花色素
花色素是水溶性色素,若改变其阳离子结构则具有醇溶性,在石油醚中难溶。它可以根据pH而改变颜色。经分离提纯的花色素,pH在1~4范围内的水溶液较稳定,较高pH时,很容易失色。
在研究花色素时,若选择高效分离提纯的方法,往往会破坏稳定存在形式,得到的纯净花色素既不耐碱也不耐酸,容易失色,不稳定。
花色素结构通式:
②黄酮化合物。黄酮化合物按分子中氧化程度不同分为:黄酮醇、黄酮、黄烷酮、查尔酮,其结构如表3-2所示。
表3-2 黄酮化合物类型
黄酮化合物与花色素同样,分子中4位碳原子上羟基氧化,形成吡喃酮结构,性质也趋于稳定。由于共轭程度比花色素低,颜色大多呈无色至橙色,也称其为花黄素。黄酮化合物也以糖苷形式存在于植物中,除游离形式外,一些黄酮能与花色素分子形成分子间缔合。在许多蓝色、紫色的花瓣中发现了这种缔合,这种缔合对花色素有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的作用。
植物中黄酮化合物种类、数量都比花色素多,是潜在的植物色素来源。部分黄酮化合物还具有对人类健康有益的生理活性,有一部分具有紫外吸收特征和抗氧化性。
(4)其他色素。
①红花色素。红花色素得自红花,如藏红花等。红花又称草红花,它的花、种子、秸秆等均可综合利用。其花可供药用,具有活血通络、止痛等功能。红花的花色五彩缤纷,而且随生长过程由浅变深。分子结构为类查尔酮式糖苷,不溶于水和石油醚,溶于乙醇。当pH>7时为酚式结构,由橙黄变为红花黄;当pH<7时为醌式结构,称红花红。这种色素不耐光,耐热性较好。
②甜菜红素。甜菜红素存在于红甜菜中,易溶于水,不溶于无水乙醇和石油醚,pH在3~7颜色变深,pH<3颜色变黄,pH>10迅速失色。甜菜红素对光、热、氧化剂都不稳定,需用抗坏血酸等作为稳定剂。其结构式可表示如下:
甜菜红素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天然色素,其主要显色物质为甜菜花青素(红色),其中75%~95%为甜菜红苷,其余为甜菜黄质(黄色)和甜菜色素的降解产物(淡棕色),除色素物质外,还有红甜菜原料中的糖、盐、蛋白质。甜菜红素具有渗透力强、着色均匀、色泽好等优点。
③红曲米色素。
其分子结构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