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业务工作的基本流程
根据已确定的水质目标、河流的设计流量及水质模型,计算不同河段及时段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对不同河段及时段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允许纳污的总量,将允许的纳污总量分配到可管理的单元 (行政区域、主要支流口、主要入干流的排污口、主要农灌退水口等)。
对以上可管理单元进行监测。其中包括:水质量监测、省界监测、水量调度监测、供水水源地监测等。
对监测数据进行水质分析评价、数据整汇编,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水资源质量预警预报。
将监测到的分散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实际接纳的污染物总量,并与下达的控制指标进行对照,对超标排放和超总量排放的单元下达处理意见并监督执行。
对重大水污染事件,进行稽查处理。根据水污染事件的情况迅速做出解决水污染事件的预案,并进行水污染联防。
水资源质量信息发布。
水资源保护业务工作的基本流程如图7.3所示。
图7.3 水资源保护工作流程及相关系统示意图(www.daowen.com)
2.建设目标和任务
(1)建设目标:提高水资源质量站、省界水质站和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站的监测能力,实现重点污染控制断面数据自动采集。对流域干流水功能区、支流省界缓冲区、流域干流重点城市供水水源进行监督管理,实现水质目标和总量双控制管理。提高流域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污染联防能力,对重大水污染事件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到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根据水污染事件的情况迅速做出解决水污染事件的预案,初步实现流域重点河段水质预警预报。
(2)建设任务:①完善现有水资源质量站、省界水质站和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站;②建成具有可视化决策会商环境的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③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管理系统,能够及时科学地进行全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评价和质量评价;④开发流域干流水质数学模型,系统地掌握流域干流各河段污染物的污染机理和迁移转化规律。
3.系统功能结构
依据水资源保护的职能,全面开发水质信息资源,健全数字化管理体制,形成水资源保护数字化的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全面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水质信息服务。依托“数字流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应用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管理系统。实现流域监测资料自动建档入库,污染趋势分析及预警预报;能及时科学地进行全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评述和质量评价,发布水资源保护质量信息;在污染较重河流、河段实施入河排污许可和总量控制;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地、重点水功能区的监督保护,强化入河排污口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控制总量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管,对重点入河排污口实施监督管理,提高流域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污染联防能力,进一步增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保护的行政管理和稽查力度。最终实现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的监测技术现代化、数据采集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管理决策智能化。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纳污能力分析、监测管理、分析评价、监督管理、稽查管理、信息发布等。其总体功能结构如图7.4所示。
图7.4 水资源保护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