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内陆河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灌溉农业发源较早的地区之一。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内陆河地区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等需要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突出的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内陆河水资源
多年以来,由于在指导思想、传统观念以及开发管理理念上未能充分考虑本地区特殊的资源承载能力和有限的环境容量,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在以粮为纲的方针指导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内陆河地区片面强调建设商品粮基地、大面积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和灌溉面积,工业及城市建设、经济结构布局不考虑水资源条件,人口在自然增长的同时过度移民造成人口的机械增长,仅甘肃河西内陆河地区人口20世纪90年代就比50年代增加了250万等,盲目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内陆河水资源,中游人工绿洲不断扩张使水资源消耗量急剧上升,也使下游天然绿洲面积不断萎缩,这种掠夺式开发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粗放式经济结构带来水资源的粗放式利用。
2.上中下游用水严重失衡,对流域内社会安定、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严重威胁构建和谐社会
由于水权制度没有建立,水权不明晰,掠夺式开发、竞争性用水,使得上下游、左右岸水事纠纷频发,引发激烈的水事纠纷和矛盾,省区之间,本行政区域内部和各用水户之间水事纠纷不断,更为严重的是经济用水、生产用水严重仅占了生态用水,对流域内社会安定、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严重威胁构建和谐社会。
3.生态系统严重恶化(www.daowen.com)
西北内陆河区是一个环境独特、生态十分脆弱的区域。虽然有接近全国1/3的国土面积,但扣除高山、荒漠、戈壁等,余下不足总面积4%,零星散布于盆地周围的一片片绿洲,才是人类赖以繁衍生息的场所。在这里,绿洲是人类安身立命之地,是人类社会的生命线。然而,古往今来的实践和事实证明,绿洲也并非永远太平的安乐窝,如果不加以呵护、不加以保护,这些人类生存的底线就会消失、衰亡。古代不少绿洲,就是由于人类盲目竞争用水而沦为荒漠、变成废墟的,丝绸之路明珠、盛极一时的古楼兰国如今已变成废墟,昔日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甚至已成为人们探险的不毛之地。这种状况仍在继续且有愈演愈烈之态势,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西部内陆河地区生态环境更趋恶化,河源地区涵养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雪线上升、河道断流、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内陆河尾闾湖泊一个接一个萎缩、消失,新疆的罗布泊、艾比湖、玛纳斯湖等已经萎缩甚至干涸,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的白亭海、青土湖,黑河下游的东西居延海,塔里木河尾闾的台特马湖以及疏勒河下游的哈拉诺尔湖都先后干涸,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
4.水利工程问题
长期以来,为了更充分的利用水资源,人们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但是也带来诸多问题。一是由于在河西内陆河地区的许多水利工程的规划、立项、建设和运行中,缺乏对脆弱生态环境的统筹保护问题的考虑,虽然使人工绿洲不断扩大,但却造成了下游的天然林植被萎缩、自然绿洲退缩,河道断流的恶果。如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的建设使其下游300km的河道30多年断流,台特马湖干涸;双塔水库、昌马水库的建设使疏勒河自然河道断流干涸,河流渗水减少,泉眼枯竭,沼泽湿地消失,大面积天然胡杨林死亡;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的修建使其下游河道从此干涸等。二是在一些河流灌区过多的实施渠道衬砌改造,也减少了水流的渗漏,造成地下水水位大面积下降,平原水库的修建也造成蒸发量过大。三是一些河流上游山区缺乏控制性水利工程进行调节,耗用水极不协调,且内陆河多为中小河流又不跨省 (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很难像对大江大河那样的治理投入很多资金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理。
5.管理缺位
西北地区上下游用水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因降水、地表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地区间争水日趋严重。一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宏观控制,往往强调水资源要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求,而不注意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二是比较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对水资源的节约、配置与保护重视不够;三是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区域水资源管理关系没有理顺,流域管理相对薄弱,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用水矛盾突出;四是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经济杠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水资源费、水费长期不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