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北内陆河:基本情况和特点

西北内陆河:基本情况和特点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在西北内陆河的生存环境,可以用高山、盆地、湖泊、旱极、沙漠、绿洲等概括。在西北内陆河地区分布有九大山系和三大高原,把这片辽阔的土地,分割成一系列相互封闭的内陆盆地,形成如新疆的“三山夹两盆”、河西走廊等独特的地形地貌。水资源特征:西北内陆河水资源也有与一般外流河不同的水资源特点,表现在:1)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目前西北内陆河尾闾如东西居延海、台特马湖、青土湖等的消失多在50年代以后。

西北内陆河:基本情况和特点

西北内陆河地区是我国西北部以内陆河水系为主体的一个辽阔的区域,自西向东,跨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5个省(自治区),区域总国土面积278.17万km2,约为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9%,有十多个世居民族,在西部及北部长约7600km的国境线上,依次与克什米尔印度和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接壤。

人类在西北内陆河的生存环境,可以用高山、盆地、湖泊、旱极、沙漠绿洲等概括。在西北内陆河地区分布有九大山系和三大高原,把这片辽阔的土地,分割成一系列相互封闭的内陆盆地,形成如新疆的“三山夹两盆”、河西走廊等独特的地形地貌。内陆河流域有独立出山口和常流水的大小河流约600余条,其中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有90余条,接近或大于10亿m3的河流有13条。有较大的沙漠如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故尔班通古特沙漠等,有青海湖、博斯腾湖、艾比湖等湖泊及罗布泊、台特马湖、东西居延海、青土湖等河流尾闾湖泊。

西北内陆河与其他外流河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地形特征:西北内陆河地区盆地与高山相间分布的地形,具有独特地形地貌特征,绝大多数发源于高山地区的河流都向盆地汇集,形成 “向心式”水系,径流的形成区、利用区和消失区十分明显。内陆干旱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平原区降水稀少。根据地貌特征和水循环特点,可划分为山区和平原区两大区域,山区是径流形成区,98%的水资源形成于山区降水;平原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50mm以下,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是水资源主要扩散与消耗区,地下水80%来自地表水的转化补给。

(2)水资源特征:西北内陆河水资源也有与一般外流河不同的水资源特点,表现在:

1)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为不均。内陆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左右,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左右;就内陆河地区而言其水资源与人口、耕地资源分布也极不均匀,占全区水资源量1/3的青藏内陆地区,耕地面积和人口仅占全区的1/40左右,且地势高寒,自然条件差,不便于开发,这一不平衡给内陆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2)径流年际变化小,年内变化大。内陆河大部分河流因有冰雪融水调节,径流年际变化小,年径流Cv 值多在0.15~0.30之间,较北方各流域均小,但径流年内变化大,70%以上集中在夏秋四五个月内,且越是干旱的地区集中程度越高,而农业需水大的春季水量仅占年径流量的15%~20%,有些地区仅10%左右。(www.daowen.com)

3)水资源开发利用集中。内陆河水资源产于高、中山区,产流区河谷狭窄,纵坡陡峻,地势高寒,耗水量甚少,河流出山口以后,流入山前冲积扇,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利用方便,因此内陆河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河流的中游地区,少量灌溉弃水渗入地下的灌溉回归水经过多次利用后,最后汇入尾闾湖泊。

4)地表水、地下水转换频繁。受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决定,径流经过多次渗入、溢出的反复转换过程。由于地质构造分带规律作用,地下水在河流出山之前几乎全部转化为地表水,经河道流出山外;河流进入山前平原后,一部分被引入灌溉供水系统,一部分沿河床下泄,沿河道和供水系统渗漏补给地下水。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以泉水形式溢出地面,变为地表水,成为平原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在黑河平原区这种河水——地下水——河水的转化过程重复出现多次。

5)开发利用率高,控制程度低。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及经济结构,内陆河流水资源利用程度一般比较高,如2000年甘肃河西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了115%,石羊河流域更高达172%,但控制性调蓄工程少,控制能力低,如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迄今为止尚无一座具有调蓄能力的水利枢纽,难以有效调控有限的水资源。

(3)生态经济特征:由于水资源相对紧缺,使得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是干旱区又一显著特征。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工灌溉,形成了独特的 “灌溉农业,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水不仅是农业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4)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体系具有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森林边缘带及沙漠边缘带等多种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环境脆弱带。生态体系的极度脆弱性使其对水土资源开发响应强烈。20世纪50年代以来,干旱区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引起一系列水文和生态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已严重制约本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改善。目前西北内陆河尾闾如东西居延海、台特马湖、青土湖等的消失多在50年代以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