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拯救行动探析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拯救行动探析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河上游天然林草退化严重,大片草场退化为沙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链失衡,鼠害猖獗;森林过度砍伐,面积急剧萎缩。要建立健全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事权划分。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拯救行动探析

6.4.2.1 黑河流域严重的生态问题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 (自治区),干流全长928km,流域面积13万km2,位于河西走廊地区的中部。黑河发源于青海境内的祁连山区,北流出山后经张掖-高台盆地,穿越北山正义峡,再经鼎新盆地进入内蒙古额济纳地区。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分别与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相邻。中游的张掖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和今日欧亚大陆桥之要地,农牧业开发历史悠久,享有“金张掖”之美誉;下游的额济纳旗边境线长507km,区内东风场区是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居延三角洲地带的额济纳绿洲,既是阻挡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也是当地人民生息繁衍、国防科研和边防建设的重要依托。内蒙古境内的黑河称额济纳河或弱水,在青山头狼心山以北分为东、西两支 (东河、西河),西河注入嗄顺诺尔 (西居延海);东河(又称纳林河)在狼心山以北60多km处分为两支,西支为现代河床,水流注入苏古诺尔(东居延海),东支早已干涸,曾是古居延绿洲的水源通道,并最后注入古居延泽。额济纳绿洲是黑河下游以天然绿洲为主的绿洲,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东部的古日乃湖盆地,现代额济纳河两岸和东、西居延海周围,生长着成片成带的由乔木灌木和草类组成的天然河(湖)岸林,由黑河的冬闲水和夏秋季洪水孕育和灌溉。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中游地区人口增加和灌溉面积扩大,引水量和耗水量都大幅度增加,使近20多年来黑河经正义峡下泄的水量,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12%左右,并使水量年内分配发生改变,夏秋季断流时间加长。据不完全统计,50年代初期,黑河中游张掖和酒泉地区的人口不足70万人,灌溉面积约160万亩,现在的人口增至140万,灌溉面积发展到370万亩,分别增加了1.0倍和1.29倍。60年代黑河进入额济纳地区的实测水量为4.5亿m3,90年代初期减至不足2.5亿m3,1991年只有1.83亿m3。额济纳地区入境地表水源的减少,首先使黑河尾端湖之一的西居延海 (嗄顺诺尔)于1961年干涸;东居延海(苏古诺尔)在1973、1980、1986年的枯水年干涸,并于1992年完全干涸,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白茫茫的盐碱滩。地表水源减少继而使境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近几年来西河区建国营北部地区下降了2~3m,东河区达兰库布以北地区下降了0.5~1.0m,沿河三个苏木(苏木可能是内蒙古地区的地方数量单位)1988~1993年的5年间,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06m,年平均下降0.21m;沿河1548眼井,有1018眼井干涸或水质恶化而不能使用;地下水矿化度普遍升高,一般为1g/L,高者达2~3g/L,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地下水位大范围、大幅度下降,使大片植物枯死,草场退化,天然绿洲萎缩,大面积土地沙漠化。林木死亡,草场退化,下游额济纳绿洲成为我国沙尘暴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黑河上游天然林草退化严重,大片草场退化为沙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链失衡,鼠害猖獗;森林过度砍伐,面积急剧萎缩。省际水事矛盾突出,下游的内蒙古自治区自60年代初期就提出与甘肃省的分水问题,但多年未得到解决,1992年和1997年国务院批准的分水方案也未认真得以落实,即使是甘肃省内部的用水问题也十分突出,水事纠纷经常发生。

6.4.2.2 针对黑河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及成效

面对黑河尾闾东西居延海相继干涸,省际之间水事纠纷尖锐,额济纳绿洲大面积萎缩和沙漠化,并成为西北和华北地区重要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严峻局面,国家着手采取措施,1992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黑河水量分配方案,1997年经国务院同意,水利部批转了《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1999年中编班批准成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2000年国家决策实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2001年2月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黑河拯救问题,会议听取了水利部关于《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对策》的汇报,明确提出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治理步伐,投资23.5亿元,用3年时间,进行以生态建设、节水改造、种植结构调整和输水工程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流域治理。2001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并指出,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要坚持以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上游、中游、下游统筹考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科学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建立健全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事权划分。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负责黑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组织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编制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分水计划,检查监督流域水量分配计划的执行情况;负责组织流域内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调度和管理;协调处理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之间的水事纠纷等。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制定的年度分水计划,负责各自辖区的用配水管理,采取综合措施,确保3年内实现国家确定的水量分配方案及各项控制指标。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提出的流域综合治理指导思想为:坚持以生态系统建设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上游、中游、下游统筹考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科学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按照流域综合治理指导思想,规划提出了2003年以前、2004~2010年和2010年以后的三个阶段治理目标:2003年以前,即近期治理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体系,大力开展节约用水,调整经济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实现正常年份正义峡下泄水量达到9.5亿m3;全流域生态用水量达到7.3亿m3,使生态系统不再恶化;2004~2010年的主要治理目标是:在保证正义峡下泄水量的情况下,使全流域生态用水量达到9.9亿m3,生态系统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2010年以后,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通过跨流域调水,科学配置水资源,使生态系统得到合理恢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和进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的同时,2003年3月,水利部将黑河中游的张掖市作为我国第一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张掖市从明晰水权入手,着重改革张掖水资源传统管理模式、配置方式等,初步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www.daowen.com)

表6.4 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前后主要断面水量比较表

通过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的实施和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黑河下游正义峡、狼心山断面累计下泄水量分别为76.27亿m3和38.94亿m3,年均下泄水量分别为9.53亿m3和4.87亿m3,较90年代平均下泄水量分别增加了1.77亿m31.34亿m3。黑河下游的哨马营和狼心山断面断流时间大为减少。2002年输水进入干涸10年之久的东居沿海,2003年输水进入干涸42年之久的西居沿海,自2004年8月以来,东居沿海一直保持了一定的水面和水量见表6.4。

下游水量的增加,有效地遏制了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据观测,下游地下水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略有回升。黑河下游东、西河及各条汊河两岸沿线、东居延海湖滨地区地下水位升幅明显;与下游灌溉措施相结合,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为绿洲植被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下游绿洲草场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林草植被和野生动物种类增多,覆盖度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沙尘暴发生次数明显减少。

胡杨林得到抢救性保护,面积由调水前的366km2,增加到调水后的375km2。胡杨树胸径生长量,调水前5年年均为2.24mm,调水后5年年均为2.66mm。草地、灌木林的面积比调水前分别增加6.8km2、5km2,戈壁滩、沙地面积则分别减少1.67km2、10.77km2。东居延海地区,生态变化明显,2004年与1998年相比,草地面积增加了15.6km2,灌木林面积增加了14.5km2,戈壁、沙地面积分别减少了9.99km2、12.92km2。与此同时,全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特别是国防科研用水按计划得到了保证,见表6.5、表6.6。

表6.5 黑河下游哨马营、狼心山断面断流情况统计表 单位:天

表6.6 2002.7~2007.9东居延海进水量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