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河下游断流与健康生命维护实践

黄河下游断流与健康生命维护实践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的断流,使以黄河为主要水源的城市及油田和滩区人民的生活用水受到极其严重的影响。

黄河下游断流与健康生命维护实践

6.4.1.1 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和特点

黄河下游经常性断流始于1972年,1972~1999年的28年中,黄河下游利津站有22年发生断流,累计断流1050天,断流年份年均断流50天,断流延伸到河南境内有5年。1997年断流最为严重,利津站断流226天,利津水文断面逐年断流情况见表6.2。

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加剧。主要表现一是断流时间延长。利津水文断面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断流年份平均断流分别为14、15天,90年代特别严重,达107天。二是年内首次断流时间提前。七八十年代首次断流一般出现在4月份,20世纪90年代提前到2月份,1998年首次出现跨年度断流。三是断流长度增加。从70年代平均断流长度242km到80年代256km,增加到90年代的438km。四是断流月份增加。七八十年代断流主要集中在5月份、6月份,90年代扩展到3~7月份和10月份。五是主汛期断流时间延长。七八十年代主汛期分别平均断流3.3天和2.3天,90年代延长到20.3天。

表6.2 黄河下游利津水文断面历年断流情况表

另外,黄河中游的沁河武陟站、伊河龙门站、汾河河津站、延河甘谷驿站等也多次出现断流。1997年华县站发生了有资料以来的首次断流。1997年6月28日黄河干流头道拐和潼关站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的最小流量,分别为6.9m3/s和28m3/s。

6.4.1.2 断流影响

1.沿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危机

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郑州、开封、新乡、濮阳、菏泽、济南、滨州、淄博青岛潍坊、东营等大中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及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的生活用水主要以黄河为水源,黄河下游滩区还居住了185万人,黄河是其唯一的水源。每年冬季还要向河北省调一部分水,有些年份还需要向天津调水。黄河的断流,使以黄河为主要水源的城市及油田和滩区人民的生活用水受到极其严重的影响。如1992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断面 (距黄河入海口还有100多km)发生了5次断流,累计长达83天,断流上延303km,位于河口地区的东营、滨州和胜利油田的90多万城镇居民严重缺水,不得不饮用水质较差的坑塘水,造成许多人患上疾病,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再不来水,东营市和滨州市及胜利油田的生产、生活供水将彻底断绝。为此,1992年7月,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紧急部署,决定从万里之外的黄河上游远距离调水以解下游用水燃眉之急,增加龙羊峡、刘家峡水库下泄流量、控制沿河特别是农业灌溉用水、由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派出多人沿河督查,为下游紧急调水,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将水调到河口地区,缓解了下游用水之急需。1997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断面断流更是长达226天,沿黄地区2500个村庄、130万人吃水困难,多数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甚至用汽车拉水供应居民。

2.破坏了生态平衡,恶化了环境

黄河下游长期处于小流量或断流状态,直接破坏下游生态平衡,地下水得不到充足的淡水补给,加重了河口地区的海水入侵,使盐碱化面积增大。它一方面引起河道萎缩,导致滩区土壤沙化,破坏渤海10余种“回游”鱼类不能正常繁衍生息;另一方面恶化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黄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区,在广阔的滩涂湿地上,有水生生物资源8000余种,野生植物上百种,鸟类180多种。该区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物种,其重要原因就是有黄河水常年不断地流入海洋。而由于黄河的频繁断流,使这一地区的淡水资源和各类富有营养物质补给减少。在海水入侵、土壤沙化、盐碱化的作用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同时,在河道内流量减小的情况下,水体自净能力降低,而在河道断流时,废污水仍源源不断排入黄河,污染物在河道内大量积存,造成复流时水质更加恶化。

3.输沙用水被挤占,入海水量锐减,增加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按照1987年国务院批复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多年平均情况下,为减少黄河下游淤积,每年须保持汛期有150亿m3的冲沙用水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黄河来沙量减少,但由于进入下游水量大幅度衰减,致使输沙用水得不到保证,造成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加重,加之长时间发生断流,且主汛期断流时间延长,使泥沙大部分淤积在主槽,河道排洪能力下降,漫滩流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6000m3/s左右减少到现在的3000m3/s,形成了“小洪水、高水位、大漫滩”的不利局面,增加了防洪的难度和洪水威胁。黄河流域20世纪不同年代入海水量见表6.3

表6.3 黄河流域不同年代入海水量

4.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据有关部门分析,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含油田)累计经济损失约为268亿元,年均近14亿元 (l995年价),从总体看,呈递增趋势。90年代断流严重,年均损失达36亿元。在累计工农业总损失中,农业经济损失占45.5%。农田受旱累计面积7042万亩,减产粮食98.6亿kg,山东省2300万亩农田无水灌溉,重旱1600万亩,750万亩农作物绝产,减产粮食27.5亿kg,棉花5万t;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黄河断流对山东省工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5亿元以上,其中农业70亿元,工业40亿元。河南省濮阳市连续15天每天仅供水5h,大多数企业停产,7月8~16日濮阳中原化肥厂被迫停产,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胜利油田因缺水,200口油井被迫关闭,为节约用水,自来水水价提高到1.8元/m3

5.黄河断流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强烈反响

黄河下游的断流,不仅仅是经济和环境的问题。1998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同年,大陆、香港台湾青年呼吁要采取措施解决黄河的断流问题,一些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也都以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河的关注。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先生认为:“黄河上游对水的要求不断增长,这意味着有一天黄河可能再也流不到山东省,从而切断该省大约一半灌溉水的水源。这种情况造成的粮食大量进口和越来越依靠美国粮食的前景使北京的政治领导人夜不能寐”。

6.4.1.3 黄河断流的原因

黄河水资源贫乏,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来水偏枯是造成黄河缺水断流的根本原因。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仅580亿m3,占全国的2%,居国内七大江河的第四位。人均水量、耕地亩均水量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年代以来黄河进入枯水期,降水量明显偏少,花园口站年实测径流量50年代平均485.7亿m3,90年代仅为267.9亿m3,减少了217.8亿m3,其中非汛期水量减少25.3亿m3。因此,黄河水资源贫乏是造成下游断流的根本原因,90年代来水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断流局面。

流域内外供水区国民经济用水量的急剧增加是下游断流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耗水量迅速增加。20世纪50年代年均耗水量为122亿m3,到了90年代,仅统计的年均耗水量已增加到300多亿m3,加上其他未控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实际耗水量更大。部分省(自治区)的用水在90年代连续枯水年的情况下仍连年超过国务院批准的正常年份分水指标,黄河下游(主要在高村以下河段)是全河用水增加最为迅速的地区,年均耗水量从50年代的19亿m3增加到90年代的122亿m3,增长了6.4倍。同时,下游大量兴建平原水库,“冬蓄春用”,使断流时间不断提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小于750m3/s时,利津站才可能发生断流,90年代以后,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为1100m3/s时,也可能发生断流,说明全河尤其是高村以下河段耗用水量过快增长是下游断流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黄河供水地区总引黄能力为6000m3/s,其中下游就达4000m3/s,远远超过黄河的可供水能力。

黄河下游断流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流域水资源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手段、部分地区超额用水且浪费严重、来水年内分配不均而黄河中下游水库调节能力不足。据1972~1999年统计,黄河断流年份为22年,其中利津实测径流量大于200亿m3的有10年,小于200亿m3的有11年,同时还存在利津水量小于200亿m3,而黄河不断流的情况。这说明黄河断流与利津入海水量的大小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断流的产生,除天然来水量减少、用水量增加因素外,还与水资源管理、径流量年内分配及径流调节能力等因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6.4.1.4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及其成效

黄河断流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引起了国内外有识之士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1997年4月,水利部、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在山东东营召开黄河断流专家研讨会。1997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在北京中南海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黄河断流问题。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专程视察黄河,并亲自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发表了 “让黄河为中华民族造福”的重要讲话,从战略的高度对黄河的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颁发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及 《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管理工作。1999年3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建了专门机构,按照“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 (自治区)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工程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的管理模式,开始了全河水量统一调度工作。(www.daowen.com)

实施统一调度以来,及时化解了一次次断流危机,实现了黄河连年不断流。同时,满足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还多次成功实施引黄济津远距离应急调水,共引黄河水32.95亿m3,实行了引黄入卫、引黄济青等远距离调水,有效缓解了流域外相关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黄河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为流域及流域外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节约用水,超计划用水得到一定遏制。统一调度前后5年相比,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超计划耗水分别减少6%和8%。据黄河流域水资源公报统计,统一调度前(1988~1998年)黄河年均地表水耗水量为290.3亿m3,统一调度后为271.5亿m3,年平均减少19.8亿m3。黄河流域平均GDP耗水定额从1997年的560m3/万元降至2003年的309m3/万元,降幅达45%。有效增加了河流生态用水。利津水文站平均实测径流量137亿m3,占黄河平均天然径流量的34%,比统一调度前5年增加57亿m3;头道拐5月、6月平均实测径流量增加2.8亿m3,遏制了流域特别是下游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以往断流破坏的河道湿地得到修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也正得到恢复,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据2004年调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数量由统一调度前187种增加到283种;在第二大自然保护区——贝壳与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内,发现有野生珍稀生物459种,比4年前增加了近一倍,三角洲地区植被也呈良性演替。

6.4.1.5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实践

黄河断流只是黄河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黄河因为河情特殊,还面临着黄河洪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日趋严重及泥沙淤积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基本上缓解了黄河下游断流的同时,黄河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已摆在现代治理和管理黄河人的面前。新世纪以来,人们苦苦思索,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实践,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体系(可概括为“1493”的治河新体系)并在努力的实践和行动。

“1493”治河体系包括: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终极目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治河的理念,它要通过具体的不同形式或载体得以表现,即黄河健康生命要有一种标志,这种标志直观地、通俗地表达就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这四个标志应通过与之相应的治理途径得以实现,这些治理途径主要包括以下9条:

(1)减少入黄泥沙。

(2)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

(3)外流域调水增加黄河水资源量。

(4)建设黄河水沙调控体系。

(5)制定并实现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

(6)塑造使河道主槽不萎缩的径流过程。

(7)采取满足水质功能要求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8)治理黄河河口,以尽量减少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

(9)满足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良性维持要求的径流过程塑造。

要满足上述九条途径的科学性、合理性,就必须将每一条途径及其派生的具体治理方案和措施置于科学决策场中,这个场由“三条黄河”构成,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

“1493”治河体系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作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这是一种崭新的治河理念,这种理念的实现需要相应的生产体系的支持和具体治理方案的实施。近几年,黄河水利委员会除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管理外,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和行动:

(1)积极研究外流域调水,特别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2)黄河调水调沙。通过2002~2006年连续5年的调水调沙运行,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的最小过洪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m3/s提高到3500m3/s。

(3)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

(4)建设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提高黄河下游防洪能力。

(5)利用桃汛洪水降低潼关高程措施和小北干流放淤措施。

(6)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研究及控导河势、规范流路、防止主流顶冲大堤,以及为滩区安全提供保障的河道整治工程建设。

(7)多沙粗沙区治理及淤地坝建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