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包括水流中不溶性物质(主要为泥沙)及可溶性物质,即天然水化学成分。水质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还直接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我国以河流多沙著称于世,平均每年进入河流的悬移质泥沙约35亿t,其中约有60%淤积于河流中下游河道、水库及沿岸湖泊和灌区内。洪水期,挟带大量泥沙的洪水挟泥沙淤积于泛滥的洪泛区或被引入分、滞洪区和灌区内。如黄河平均每年都有7亿t泥沙淤积在干流河道、梯级水库及引黄灌区内,其中有4亿t泥沙淤积在三门峡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致使下游河道逐年淤高成为夹在两堤间的地上悬河,入海泥沙使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扩大21.3km2,海洋线每年向外延伸约0.4km;长江每年有大量泥沙淤积在宜昌以下的干流河道和沿江湖泊内,长江的荆江段河床不断淤高,沙市出现河流水位高出城市的状况。多沙河流发生的河道冲淤变化,使生态环境亦随之改变。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一些水库的库容减小、效益降低。中下游河道的河床升高,湖泊变浅,面积缩小,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抬高了洪水位;同时,泥沙又是水流中污染物的载体,附着在泥沙上的污染物,滞留和堆积在水体内,降低水流的自净能力,并会成为新的污染源,使生态、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变化。河流泥沙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使生态环境发生对人类有利的变化;如引洪淤灌、肥田造地;黄河下游引洪淤堤背,以固提防;黄土高原沟壑区打坝淤地,可造高产田,治理与开发利用河口三角洲和沿岸滩涂,可增加土地资源等。
我国流域的本底值,总体看是好的,主要江河干流河水矿化度和硬度都比较低,但在内陆河流域的柴达木、塔里木、准格尔盆地,内蒙古高原北部和黄土高原上的局部地区河水和地下水的矿化度和硬度都很高,多在1000g/L以上,不仅人畜不能饮用,用于农业灌溉亦会造成土地盐碱化。
6.2.1.2 干旱缺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华北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多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带。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促使这一地区水资源进一步短缺,因而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如:
(1)草原退化。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草地退化面积以2万km2的速度递增,退化速度每年约为0.5%,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3%,草地退化速度约为草地建设速度的1.7倍,目前全国草地退化总面积达130万km2。(www.daowen.com)
(2)沙漠面积不断扩展:由于干旱缺水及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活动,全国沙漠面积由原来的13.7万km2增加到17.6万km2,潜在沙漠化的土地面积达15.8万km2。
(3)河流、湖泊、水库水体面积明显缩小:1949年以来我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km2,约占总湖泊面积的1/4,湖泊蓄水量减少了513亿m3,其中淡水减少340亿m3,相当于山东全省拥有的水资源。由于泥沙淤积、不合理的围垦及河流上中游引用水量增加,长江中下游水系的湖泊,洞庭湖水面比1949年缩小了约1.2万km2,汉江平原面积大于50km2的湖泊,20世纪80年代比50年代减少49.4%,总面积减少43.7%,洪泽湖减少的水面占湖泊面积的8.4%。干旱、半干旱区的湖泊、水库及河流中下游河道水面日益缩小、甚至干涸、消亡而沦为沙漠、荒漠。如新疆的罗布泊、台特玛湖已经干涸,内蒙古的居延海、石羊河下游等尾闾湖泊也已干涸,新疆的布伦拓海、内蒙古的黄旗海、岱海等面积也日益缩小。有的湖泊由于湖面缩小,湖水日渐浓缩,矿化度不断增高,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或盐湖,湖泊失去其调蓄水量、改善湖区小气候等有益于生态环境的功能,进而引起生态环境一系列不良影响和变化。
6.2.1.3 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年内与年际分配不均而发生的洪涝旱灾,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如新中国成立前黄河、长江、珠江、淮河、海河发生的洪灾,冲毁提防、城镇、良田,使数以百计的人民死亡、流离失所,黄泛区泥沙堆积,黄河、淮河、海河因河流淤积而多次改道;旱灾造成的土地干化、龟裂、赤地千里;被洪涝灾害破坏的生态环境数年内难以恢复。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修建大量水利工程以及政府组织人民对洪涝旱灾的抗御,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灾害对环境的破坏,但在局部地区造成的生态环境仍十分严重。我国旱灾十分普遍,为抗御旱灾,过分开采地下水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枯竭,以及因洪涝而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等,均给生态环境造成灾害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